ID: 19820057

上海市闵行区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卷(含答案)

日期:2025-05-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8次 大小:6166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上海市,闵行区,2024届,高三二,三二,模语
  • cover
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学业质量调研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所在学校及班级等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本试卷共8页。 一、积累应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_____,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_____》) (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____。(贾谊《过秦论》) (3)李密在《陈情表》中表示自己将会报答皇恩的句子是“_____,_____”。 2.按要求作答。(5分) (1)以下选项中,小闵的语言得体的一项是( )。(2分) A.老师问:“小闵,你什么时候来我这背书呀?”小闵说:“我昨天不是已经背过了吗?” B.小闵发微信给老师:“语文老师您好,劳驾您帮我把这篇作文好好修改修改,行吗?” C.小闵问同班同学:“你这次体育测试成绩怎么样?立定跳远不会又没跳过两米吧?” D.小闵对同学们建议道:“有困难就去找老师,我敢断定老师是很乐意帮助我们的。” (2)将下列句子连句成段,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只有热爱阅读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和价值 ②阅读是一种享受和学习的过程 ③通过阅读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④我们应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A.③②④①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④③①② 二、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16分) 谣言一定是洪水猛兽吗? ①汉代曾通过“举谣言”的方式来考核官员。民间歌谣说:“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朝廷由此推断时任太守张堪得民心,就派人去调查证实,后将其评定为好官,可见“谣言”本为中性词。似乎是到了近现代,人们才谈谣色变,必欲除之而后快,而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更让人们为谣言的泛滥而忧心忡忡。那么,谣言到底是不是洪水猛兽?互联网等新媒体到底会不会成为谣言的温床呢? ②这首先需要弄清何为谣言。就语境而言,谣言的最大特征在于其未经证实却广为流传;就内容而言,谣言折射出来的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假想;而就功能而言,谣言可以让个体消除疑虑、让集体解决问题。所以,有学者提出:谣言是在模糊或危险语境下产生的未经证实却正在流传的说法,它能够帮助人们弄清事实并控制风险。 ③如“可乐瓶中喝到异物”的谣言折射的是人们对工业化的恐惧,各类艾滋(艾滋西瓜、艾滋牙签、艾滋烧烤等等)谣言折射的是民众对卫生、治安、食安问题的担忧。在正确信息非常匮乏时,民众通过造谣传谣来释放焦虑,并进行自我教育。比如,艾滋谣言总是和血有关,民众从中获悉血液是艾滋病毒传播的一个渠道(也是普通人最有可能接触的渠道),因此会更加重视输血安全。 ④谣言从传播到再传播之间有“评价”和“变异”阶段。“评价”是指我们的大脑会依据已有的线索对信息的真实性做评判,然后传播那些我们认为可信(来自可靠的消息源、看上去像是真的、满足了我们对现实的假想、反复听到且少有批驳)的谣言。“变异”则是为了让谣言更符合我们过去的经验和现在的态度,而对谣言进行改造以便于再次传播。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三种变异: (1)削平,指省略大量细节,使谣言变得更简洁、更容易被理解和叙述; (2)添加,指增加新的细节,使谣言变得更加丰满; (3)磨尖,指突出、夸大部分细节,使之更符合人们的需要和想象。 ⑤在这些变异中,削平和添加的发生情境是不同的。如果是通过“人传人”的方式来传播一则不那么模棱两可的谣言,那么谣言会逐渐被削平;如果是以一种群体参与讨论的方式来传播一则很重要且很模糊的谣言,那么谣言会被添枝加叶。传统的谣言研究认为,无论发生哪些变异,最终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