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891927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练习题(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2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2次 大小:490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第五,解析,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练习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想大家必然有过“无言胜似有言”的经验。①其实这个筛子虽则有助于人和人间的了解,但同时却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我们永远在【甲】,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李长吉要在这束缚中去求比较切近的表达,难怪他要【乙】了。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丙】”,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丁】的唯一象征体系。②我决不是说我们不必推行文字下乡,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开始抛离乡土社会,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而且我还愿意进一步说,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中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③所以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也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④所以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上,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节选自费孝通《文字下乡》) 1.请根据文意,将下面的词语分别填写在【甲】【乙】【丙】【丁】处。 眉目传情 传情达意 削足适履 呕尽心血 2.文中画横线的四句话中有两句有语法错误,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3.对下面这段文字的逻辑推理过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的说来,人治好象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相互的行为、权利和义务,没有一定规范可守,依着统治者好恶来决定,而好恶也无法预测的话,社会必然会混乱,人们会不知道怎样行动,那是不可能的,因之也说不上“治”了。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A.反驳过程作者用到了演绎推理。 B.反驳过程作者用了归谬法。 C.作者反驳了对方的概念界定。 D.作者反驳了对方观点隐含的前提。 4.费孝通《乡土本色》中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下列选项不能全部反映乡土文化的一项是( ) ①安土重迁 ②叶落归根 ③克己复礼 ④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⑤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⑥日新月异 ⑦兄友弟恭 ⑧眉目传情 ⑨人怕出名猪怕壮 ⑩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A.①③⑤⑨ B.②⑤⑦⑧ C.①④⑥⑨ D.②⑤⑧⑩ 二、名著阅读 5.下列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 A.一表三千里。 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C.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 D.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6.下列用《乡土中国》的理论进行的阐释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万里《插秧歌》中“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的劳动场景可以用《乡土中国》的“男女有别”这一理论来阐释。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这句俗谚与《文字下乡》中“乡下孩子在教室里认字认不过教授们的孩子,教授们的孩子在田野里捉蚱蜢捉不过乡下孩子,在意义上是相同的”这段文字所揭示的道理相同。 C.《新唐书》中记载唐宪宗崇佛,遣使迎佛骨入宫禁,“愈闻恶之,帝大怒,持示宰相,后经群臣营救,韩愈被贬潮州。此事可以用《乡土中国》中《无讼》一章的内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