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新课标 北师大版 七年级下册 3.3.2用图像表示的变量间的关系 (第2课时) 第三章 变量之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 1 能从图象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图象表示的理解; 2 能对实际情境中所蕴涵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借助图象表示; 3 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新课引入 1.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有几种方法? 列表法、关系式法、图象法 2.他们的优点是什么? 列表法:数值清晰,一目了然。 关系式法:显示推理,便于计算。 图象法:形象直观,探索趋势。 核心知识点一 探究学习 每辆汽车上都有一个时速表用来指示汽车当时的速度,你会看这个表吗 用折线型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速度往往是变化的,下面的图象表示一辆汽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0 4 8 12 16 20 24 90 60 30 时间/分 速度/(km/h) (1)汽车从出发到最后停止共经过了 时间.它的最高时速是 . (2)汽车在 时间段保持匀速行驶。时速分别是 和 . 90千米/时 24分 2至6分和18至22分 30千米/时 90千米/时 0 4 8 12 16 20 24 90 60 30 时间/分 速度/(km/h) (3)出发后8分到10分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情况? 0 4 8 12 16 20 24 90 60 30 时间/分 速度/(km/h) 遇到红灯 (4)用自己的语言大致描述这辆汽车的行驶情况. 先加速行驶至30千米/小时,然后匀速行驶,再减速行驶至0千米/小时,然后停车休息2分钟,然后加速行驶至90千米/小时,然后匀速行驶,再减速行驶至0千米/小时 0 4 8 12 16 20 24 90 60 30 时间/分 速度/(千米/时) 定义:在一个变化过程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有时随着自变量的变化,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反映在图象上就是分段图象. 自变量 因变量 1.注意两数轴上的名称与单位. 2.分布规律:横轴上的点表示_____,纵轴上的点表示_____. 图象的识图技巧 3.识图关键:弄清图象上点的意义,找准关键点:注意图象的起点、终点、最高点、最低点、拐点等特殊位置,并弄清这些点所表示的意义. 例:星期天,玲玲骑自行车到郊外游玩,她离家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玲玲到达离家最远的地方 是什么时间?离家多远? (2)她何时开始第一次休息?休息了多长时间? 解:观察图象可知:玲玲到离家最远的地方需要3小时,此时离家30千米; 10点半时开始第一次休息,休息了半小时; (3)她骑车速度最快是在什么时候?车速是多少? 解:玲玲郊游过程中, 9时~10时,速度为10÷(10-9)=10(千米/时); 10时~10时30分,速度约为 (17.5-10)÷(10.5-10)=15(千米/时); 10时30分~11时,速度为0; 11时~12时,速度为 (30-17.5)÷(12-11)=12.5(千米/时); 12时~13时,速度为0; 13时~15时,速度为30÷(15-13)=15(千米/时); 可见骑行最快有两段时间:10时~10时30分;13 时~15时.两段时间的速度都是15千米/时; (4)玲玲全程骑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4)玲玲全程骑车的平均速度为 (30+30)÷(15-9)=10(千米/时). 答:玲玲全程骑车的平均速度是10千米/时. 例:端午节至,甲、乙两队举行了一年一度的赛龙舟比赛,两队在比赛时的路程s(米)与时间t(分钟)之间的图象如图所示,请你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这次龙舟赛的全程是多少米?哪队先到达终点? 解:由纵坐标看出,这次龙舟 赛的全程是1000米;由横坐标 看出,乙队先到达终点; (2)求乙与甲相遇时乙的速度. 解:由图象看出,相遇是在乙加速 后,加速后的路程是1000-400= 600(米),加速后用的时间是3.8- 2.2=1.6(分钟),乙与甲相遇时乙 的速度600÷1.6=37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