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织》学案检测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的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学习文言句子的正确意译。 2、掌握本文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起伏,跌宕有姿的特点。 3、学习本文人物心理描写细腻传神,不但切合人物的处境符合情节发展逻辑,而且用语极有分寸的写法。 4、理解作者的创作构思:借前朝“治世”时的殃民故事,加以浪漫主义的幻想、虚构,来揭露“康熙盛世”的黑暗现实。 二、学习过程 (一)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自幼聪慧好学,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但后来却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几近40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家。1715(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 他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然坎坷的遭遇和长期艰辛的生活,使他加深了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社会弊端的认识和了解,为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聊斋志异》创作大约始于作者二十一岁时,四十岁左右成书,后又经不断修订,增补前后达三十年之久。为了写好这部书,作者广集素材,精心整理,反复加工,毕其一生精力完成了《聊斋志异》的创作,共8卷、491篇,约40余万字。正式刊行于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距作者去世已五十多年。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 (二)写作背景 蒲松龄出生于书香世家,他早年也管想借助科举入仕,可惜屡试不第,只能以教书为生。他自幼便对民间的鬼神故事兴致浓厚,大约在二十一岁时,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创作《聊斋志异》。据说,蒲松龄曾为了搜集素材,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来喝茶的人可以用一个故事代替茶钱。借助这个方法,蒲松龄搜集了大量离奇的故事,经过整理、加工过后,他都将其收录到了《聊斋志异》中。 (三)重点字音 (四)整体感知 情节梳理,文段概括。 (五)文本细研 1、“促织”的故事发生在明宣德年间,而蒲松龄生活在清朝康乾时代,他为什么要讲这样一个故事 对此该如何理解 2、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在文中有何作用? 3、忠厚老实的成名经历了怎样的遭遇?作者借此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4、你如何理解”求神问卜“这一情节的现实性与虚幻性?这样写有何作用? 5、第六段中成子化促织部分,描写成名心理变化的妙处和作用? 6、第八段中成名在试斗促织环节心理活动的变化及表达效果分析? 7、研读第九段,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和思想感情? 答案 整体感知 1段:朝廷征促织 2段:成名被摊派交促织 3~4:成妻卜促织,成名索促织 5~7:成子毙促织、化促织;成名斗促织 8段:成名献促织 9段:作者评促织 文本细研 蒲松龄生康熙年间,目睹其扰民为害之烈。由于不能明言康熙,为躲避清朝文字狱,乃假托宣德间,基于史料创作了这则一家因蟋蟀的悲欢故事。这是借前朝故事来影射当朝现实。从写法上看,这叫借古讽今。 背景的交代,描绘了典型的社会环境,揭露了统治阶级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尖锐矛盾,为成名一家的苦难命运做了铺垫。 成名一心求学科考,忠厚老实,心地善良,却无辜被县令强行抓去为皇帝上供促织,为之无辜挨打,为之惶恐不安,为之忧闷欲死。 这就反映了皇帝的荒淫无道、官吏的残暴贪虐和人民生活的痛苦。 作者虚构这个情节,含蓄地反映了成名夫妇当时已走投无路的境况,推动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