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924229

16《赤壁赋》《登泰山记》联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2-2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0次 大小:1396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赤壁赋,登泰山记,联读,教学设计,统编,高中
  • cover
大单元教学设计必修上第七单元山水有清音 怡情亦愈心———《赤壁赋》《登泰山记》联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四季更替,风起云飞,花开叶落,山莽莾,水潺潺,皆在无声处蕴含着自然之理、万物之道。而倘若这些无声山水某一天与一双有情慧眼契然相逢,那么,必将会涌出一脉情韵,引出一段哲思。 金秋已远,冬日已至。我校鹿鸣文学社准备推出以“遇见·自然”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向全体同学写征集写景散文作品。期待你的作品带领大家徜徉自然,润色心灵。 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优美、融情于景、寓情于物,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汲取名篇中的养分,向经典学习。 二、学习目标 1.涵泳文辞,感受古代游记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诵读品味,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涵泳文辞,感受古代游记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诵读品味,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学习活动一:比较阅读,各臻其妙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是中国文化的传统,《赤壁赋》、《登泰山记》,一乐水,一乐山,均为名篇。比较《赤壁赋》和《登泰山记》两篇文章在文体、语言特点、主要景物、景色特点等方面的异同,完成表格。小组内先交流,全班展示。 预设 两相比较,你愿意与苏轼泛舟赤壁呢还是与姚鼐登泰山赏日出呢?《赤壁赋》为秋江月夜之景,宁静、广阔、澄澈,给人超凡脱俗的空灵之感;《登泰山记》为冬日泰山日出之景,雄伟、壮丽,给人震撼鼓舞之感,两者各有其美,各臻其妙。一水一月,一山一日,这些景色太过于平常,常常被我们忽略,却在苏轼和姚鼐笔下铸成了千古名篇。通过本环节的学习,相信对大家完成本次征稿活动应该有一些启发。 学习活动二:品言析情 各具意趣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苏轼和姚鼐两位散文大家的脚步,走进黄州赤壁,登临泰山之巅,尽情徜徉山水之间,赏景品情。 任务一:两篇文章分别是如何描写“江上月出”和“雪峰日出”的美景的?从写景顺序、写景角度、修辞运用、用词炼字等角度赏析。 示例一 《赤壁赋》对“月出”的描写主要集中在第一段,写月之前,先写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接着写月出后的夜景,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水汽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沐清风白雾,赏月色天光,泛舟畅游,快乐之极。情景交融,景情俱佳。作者将超然的心情融在对江上月出的描摹中。 示例二 《登泰山记》对“日出”的描写,分为“日出前”“日正上”“日出后”三个阶段。“日出前”是:“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作者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骰子,这是从对面落笔写出日观亭位于最高处。“白”字写出了白雪覆盖群山的概貌。这太阳未出的昏暗景象对日出奇景起了烘托作用。太阳将出时的景色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这霞光的背景为欲出的太阳蓄了势。“日正上”是“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这几句描写了太阳正出来,颜色赤红,有红光托着,写出朝阳的生气和力量。这富有想象力的描写,把太阳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写日出还不就此为止,“日出后”,作者回头西望,以山峰作映衬,更凸显日出带来的光明天地。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当自然山水遇见中国文人,山水也就拥有的生命。 任务二:请同学们选择喜欢的段落,读给同组的伙伴听,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