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989410

云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复习统一检测(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1次 大小:7802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云南省,检测,解析,原卷版,试题,语文
    云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复习统一检测(二模)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学校、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及填涂准考证号。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医成为国粹,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科院外籍院士李约瑟认为,中医是疾病记载方面几乎唯一拥有连续性著述传统的医学,在古代的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占有先进的地位。 新文化运动后,许多激进的知识分子认为中医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是落后腐朽的东西。晚清文学家教育家吴汝纶说,与西医相比,中医典籍都可以烧掉。鲁迅在《呐喊·自序》中也曾质疑过中医的议论和方药。尤其是国民政府肇建之初,激进派视中医为中国现代化的绊脚石,不惜以“规划现代化的卫生工作”为名,提出《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该法案被国民政府通过,开辟了五四以来以政治法权解决文化论争的先例。面对自身岌岌可危的生存态势,中医界有识之士拼力抗争。从此,论战、抗争以及探寻中医出路,便构成了中国近代社会中医变迁史的双重基调。 作为一门关涉国计民生的应用技艺,医学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它既是关爱生命、促进健康、治疗疾病的科学、艺术和实践,又包含着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深层的文化要素。诚如熊月之先生所言:“西医最得西方古典科学重具体、讲实证的精神,中医最得中国传统文化重整体、讲联系的神韵。如果在各种学科中,举出最能体现中西文化特征的一种,我以为医学最为合适。”从这个意义着眼,医学无疑可为活生生的文化标本。 从宏观角度来看,传统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创新等问题的研究,应该被视为史学研究的一部分,应该成为中华文明史的一部分。然而,这一工作是由医学家承担还是由史学家来运作呢?现实中,我们往往看到:在一般性的史学著作中,出现了历代名医和医学经典的记述,但涉及医理知识、医疗手段等技术性问题则难以深入;而在一些医学史著述中,虽在各章之前冠以“时代背景”“历史回顾”等史学名词,但对历史背景的回溯和医学内容的阐发往往貌合神离。这种医学和史学之间学科体例的异质和交叉研究的两难,至今仍然困扰医学史研究向纵深领域的开掘。 (摘编自郝先中《近代中医存废执政研究》,有删改) 材料二 据《中国古代疫情年表》统计,从公元前243年到公元1911年的2154年里,中国共发生有史可查的瘟疫352场。其中,东汉和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疫病大流行的两个高峰期。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战乱频仍,又是我国历史上气候相对寒湿的时期,仅建安年间就发生五次大疫。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他“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成《伤寒杂病论》”,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将中医辨证施治的研究与运用推上高峰,为抗击疫病作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被后人尊为医圣。《伤寒杂病论》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制定了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这种先“辨证”再“施治”的方法从此为中医所推崇。 明末清初时局动荡,气候干冷异常。崇祯十五年,全国瘟疫大爆发,“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吴江县志》)。时医恪守古训,以仲景之法应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因致病情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