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007211

5.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评”一致性课例研讨 课件(31张PPT)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05-16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3次 大小:550509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课件,七年级,北师大,PPT,31张,研讨
  • cover
(课件网) “教-学-评”一致性课例研讨 ———以《认识一元一次方程》为例 研讨提纲 行业PPT模板http:///hangye/ 1 “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框架图 2 依据课标和学情确定教学目标 3 基于教学目标制定评价任务 4 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 5 “教、学、评”一致性课堂与传统课堂教学成果对比分析 一、“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框架图 1.确定教学目标 基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所暴露的现实问题来确定教学的目标。 2.思维加工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利用多样的思维方式来实现对知识的加工。 4.精致结构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以实现自身知识体系的再完善和再提升。 5.评价 在具体教学目标指导下,教师将评价任务、评价维度与学生学习过程相互融合,通过评价推动学生学习的有效开展。 3.达成教学目标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引导修正,以实现知识的掌握。 课程标准 数学核心素养 学业质量标准 数学学科内容 数学学习方式 学测中考真题 数学实际应用 学历案教学设计 教师教授行为 学生学习行为 素养发展评价 学习结果 资源 学情 课前教师理解 课中师生运作 课后实际体验 一、“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框架图 3.有限性 不完全性,以最终目标为目标的有效学习。 1.具体性 具体目标,而不是“普遍性”目标。 4.科学性 一节课的目标一定要清晰简洁,叙述的语言要严谨科学,提前明晰行为主体是什么、行为动词选择哪个、行为条件怎么找、表现程度要如何。 2.课程性 数学课程目标与一节课的目标是“父子”关系。 5.适切性 目标必须与学生适切,目标必须与教材适切。 二、依据课标和学情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特点 二、依据课标和学情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依据 1.分析课标: 课程标准是教学目标确立的首要依据,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思路和指向标,是纲领性文件。只有依据课程标准,教学的方向才不会出错。新的课程标准不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还增加了核心素养的相关内容,指导教师制定更科学的教学目标。 2.分析学情: 进入初中阶段,部分学生对方程的学习有抵触和畏难心理,没有信心,尤其体现在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上:不能正确理解题意、找不到等量关系、方程意识缺乏因而用算数方法解决、不能建立模型列方程。 3.分析教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实际问题并寻找其中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及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教材中提供了多个实际问题,有的问题中等量关系简单直观,可通过算术方法快速准确解决,而有的问题中等量关系较为复杂,无法直接利用算术方法解决,于是自然引入方程,让学生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二、依据课标和学情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立 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一元一次方程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课标》要求 关键词 ①列出:方程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正式的数学模型,一元一次方程又是方程模型的起始点,因此本节课重点在于从实际问题中的关键词句、不同量的关系、变化中的不变量中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不在于求解。 ②数量关系:数字与数字之间、数字与未知数之间、未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等量、大小之间的光系。可引导学生多角度、多策略思考问题,借助图表、示意图、公式等方法寻找数量关系。 ③数学模型:实际问题“数学化”,学生初步形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认识现实世界中的事情,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和分析这些事情,使学生认识到方程的出现源于解决问题的需要。 第一步:寻找关键词 二、依据课标和学情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立 第二步:扩展或剖析关键词,添加行为条件 1.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