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小设计师 教学设计 课题 小小设计师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信息科技 年级 三年级 教材分析 《小小设计师》这一课是川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第二单元“小画家”欢欢系列课程的延续,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意设计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本课以大熊猫吃竹子为主题,引导学生了解绘画的一般流程,从分析需求到选择技巧,再到进行绘图,最后交流完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创作闭环。通过这一流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绘画的基本步骤,还能在实践中学会如何运用设计技巧来丰富画面内容。同时,本课还强调同学之间的创意分享,鼓励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提升创意设计能力。整体而言,本课内容既具有实用性,又充满趣味性,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信息意识:学生能够认识到绘画作为一种信息表达的方式,理解绘画作品中所蕴含的信息和意图。通过分析大熊猫吃竹子这一主题,学生能够理解绘画需求的重要性,并学会从信息中提取关键元素,为创作提供基础。计算思维: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和系统化思考,掌握绘画的一般流程。在选择技巧环节,学生能够根据绘画需求,分析并选择合适的技巧来绘制竹叶、竹竿、小草和嘴巴等元素。通过实践绘图,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问题分解和解决方案设计能力。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学生能够利用数字化工具,如绘图软件,进行创意设计和表达。在创作过程中,学生能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所学的绘画技巧,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同时,学生能够积极探索新的绘画技巧和风格,不断推动自己的创新实践。信息社会责任:学生能够认识到在创意分享和交流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在分享自己的作品时,学生能够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不抄袭或盗用他人的作品。同时,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团队合作,与同学们共同完善作品,为构建健康、积极的创意交流环境贡献力量。 重点 了解绘画的一般流程。 难点 掌握同学之间创意分享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几幅优秀的大熊猫吃竹子的绘画作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问学生:“你们喜欢这些画吗?觉得它们哪里画得好?”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简短介绍本节课的目标,即学习绘画的一般流程和与同学分享创意的方法。 观看教师展示的作品,并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认真听讲,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和期待。 通过展示优秀作品和提问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讲授新课 环节一:分析绘画需求,明确设计目标情境导入:教师展示一张大熊猫吃竹子的图片,询问学生大熊猫在吃什么,以及大熊猫吃竹子的场景有哪些特点。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课的绘画主题———大熊猫吃竹子。需求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大熊猫吃竹子这一主题中包含的元素,如大熊猫的形态、竹子的形状和颜色、周围的草地等。同时,强调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大熊猫的表情和动作,以展现其吃竹子的生动场景。环节二:掌握设计技巧,进行创意绘图技巧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大熊猫、竹叶、竹竿、小草和嘴巴等元素的设计技巧。例如,大熊猫的身体可以用圆润的线条来绘制,竹子则要用细长的线条表现其挺拔的特点。同时,教师强调在绘制过程中要注意线条的流畅性和颜色的搭配。示范操作:教师利用画图软件示范如何根据讲解的技巧绘制大熊猫吃竹子的场景。在示范过程中,教师逐步展示从起稿到上色的整个过程,并解释每一步的操作原因和注意事项。学生实践: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自己动手在画图软件中绘制大熊猫吃竹子的场景。教师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鼓励学生发挥创意,画出自己的特色。环节三:分享创意作品,交流完善设计作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