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材分析(重点、难点)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课文按两点线索写的。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是“顺”的线索;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课文按两点线索写的。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是“顺”的线索;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 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读文让学生理清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路线,了解按游览的顺序继续游玩的过程。品读课文,学习写景物不可面面俱到,要有所侧重,抓住重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圈画出双龙洞孔隙、内洞的特点,体会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3.通过读泉水、溪水部分,了解作者“逆”的线索。 教学过程 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跟随着叶圣陶爷爷的脚步,按照游览的顺序初步感受了双龙洞的神奇。谁来说说作者的游览路线是什么? 生说,教师顺势出示答案。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师:你说的真全面,根据这样的游览路线我们知道了作者从京华城出发,过了罗店,走上山路,那盘曲而上的盘山公路,那令人眼前一片明艳的山路景色,那时时变换调子的溪流声,洞口的气势及外洞的高大令作者惊叹。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去看看他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写清楚的。 精读细研,领悟写法 师:在作者游览的过程中哪一处景描写的最详细,着墨最多?孔隙。孔隙是游金华双龙洞最惊险、最刺激的体验。400多年前,明朝旅行家徐霞客探双龙洞,向一位老太太借了澡盆,贴水穿过孔隙游向内洞。 自由读第五段,边读边思考孔隙的特点是什么?窄小 你可太厉害了,一下子就概括出来了。大家都同意吗?生点头。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孔隙的窄小的? 我们一起交流分享一下吧,谁先来说说。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生说,师进行引导,抓住并排仰卧等词,你关注到了这条船只够“两人并排仰卧”--你觉得着小船大概有多宽?比我们的课桌还窄,真是一条小船。 (仰卧)你能读一读吗?读的太棒了,老师还听出你在朗读的时候抓住这两个词“刚”“再没法”重读,你能说说为是什么吗?让我也感受到船很小。抓住重点词语谈理解,非常好。真是会读书。 作者来到孔隙处,看到这只容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读 齐读这句话,你们的朗读让老师想像到他的窄小。你们看作者通过写小船的小让我们感受到孔隙小的特点。这样一来让我们感受到所描写的事物更具体更形象,而且让我们的感受也更加真切了。 谁再来说说。 生: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这样独特的行船方式在别处从没见过。可见孔隙的窄小。 师:平时我们乘船都是船夫撑着船桨,一人足矣,现在却要怎样?两人合作去拉。 结合黑板上的图给大家解释一下进出孔隙的方式。 为什么采用这样独特的方式呢? 哦,原来只能用这样的方式,就算是这么小的船在里面也没有办法掉头,只能直进直出,必须这样拉才能过去,这个孔隙真的是太小了。 如此独特的进出方式可正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呀,让我感受到孔隙正是太窄小了。 再来说说 生:“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 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这里的贴让我感受到孔隙的狭小,可以感受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