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086492

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皖西当代职业中专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4-05-19 科目:语文 类型:试卷 查看:11次 大小:195130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安徽省,学期,答案,版含,PDF,试题
    绝密★启用前 皖西当代职业中专高二年级第二次月考 语文 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 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诗学的漫长发展历程中,许多诗论家将感兴论确定为诗歌创作理论的出发点,并 且赋予了愈加丰富愈加深刻的审美内涵。感兴论并非一般的文学创作论,而是揭示了诗歌与其他 文体相区别的特殊剑作规律,并且特指臻于化境的诗歌佳作从创作动因的产生到艺术表现的审美 创造过程。感兴固然包含着灵感这种审美创造过程中主体所感受到的“高峰体验”,但这绝非感兴 的全部含义。具体而言,感兴就是“感于物而兴”,指创作主体在客观环境的偶然触发下,在心灵中 诞育了艺术境界(如诗中的意境)的心理状态与审美创造方式。感兴是以主体和客体的瞬间融化 也即心物交融作为前提,以偶然性、随机性为基本特征的。触遇在感兴过程中是最关键、最核心的 要素,分析“触”“過”作为审美感兴的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的内涵及意义,可以使感兴论研究进一 步得到深化,也使它的美学理论价值得到更为清晰的呈现。 感兴的基本内涵可以用“感于物而兴”来展开表述。如果将感兴作为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 范畴来进行建构的话,诗学中的“感物”说是应该包含在“感兴”之中的。“感物”与“感兴”只是一 体,不可分为二端。“感物”是兴的起因和过程,“兴”是感物的效果和归结。“感兴”是诗论中对于 诗歌创作发生动因最为根本的说明。“兴”的结果或产物是什么?是诗人进入创作状态的审美情 感。而“兴”的媒质是什么?是进入诗人视野的外物。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比兴》篇中为“兴” 所作的界定是:“兴者,起也。”起什么呢?起情,即是唤起诗人的情感。而“起情”动因又是什么? 即是“触物”。“触物以起情”正是感兴最为基本的而又是最全面的内涵所在。中国诗学中大量出 现的“触”“遇”等辞语,是中国诗学中感兴论作为诗歌创作理论的最核心的范畴的证明,同时,也说 明了感兴论在诗学发展中不断丰富深化的轨迹。 “触”与“遇”并非一个概念,而是两个意义颠为相近的辞语。因其在感兴诗论中经常同位使 用,而且表达的意思也非常相近,故而连带论之。实际上,触和遇的用法还是有所差异的。中国诗 学中的“触”,并非心理学中的触觉之意,不是身体某部位和物体的直接碰撞,触更多的强调以情触 物,指向主体与外物的直接感官(耳目等)接触;遇则是嗜物生情,强调主体与客体双方的趨逅相遇 的偶合性质。触遇有时分用,有时连接,但都是用来说明感兴的起因所在。“物”作为相对于主体 【高二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6 7 10 11 12 15 19 答案 A C D A B ADF D C B D 1. A 解析:A.“成为中国古代诗论家关于诗歌创作理论的出发点”过于绝对,材料一第一段表述为“许多诗论 家将感兴论确定为诗歌创作理论的出发点”,并不是所有古代诗论家;且“因而”前后两个分句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2.C 解析:A.“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通过“泪”可知,是现有的悲伤的情绪,再“问花”, 不符合“遇”的概念,而是携情寻物;“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是看到“杨柳色”后,起了悔的情 绪,符合“遇”的概念。B.前后两个分句之间没有逻辑联系。前一个分句在材料一“所谓‘触物’之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