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168179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课件 (共3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8次 大小:625370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古诗词,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拟行路难 南朝 · 宋 鲍照 导入新课 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 面对人生的挫折, 李白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积极; 苏轼有“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 也有个人却只能“踯躅不敢言”。 学习目标 1、了解鲍照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 3、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 4、体悟作者在门阀制度下,命运不公的愁苦心情。 作者其人 鲍照 ( ~ 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祖籍山东。 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一带度过的。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 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 (444) ,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些小官。后卷入王室斗争,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虽然才华横溢、诗文有盛名,且少有壮志,思求报国,但因出身寒门,一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所谓“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 在一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门阀制度严重的时代,纵你才高八斗,纵你有满腔报国热忱,只是不得施展。而且也不能诉说,改变不了什么不说,还可能带来杀身之祸。 于是,诗人的万千悲愤只能硬生生吞进肚里,愁到无法排解,愁到刻骨铭心。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鲍照的诗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边塞诗,如《代出自蓟北门行》,被看成唐边塞诗派的萌芽;有描写游子、思妇、弃妇的诗,如《代白头吟》,反映现实社会状况;而以《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文学成就写作背景 鲍照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以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这就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途,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这些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门阀制度像大山一样压在鲍照身上,促使他把无比巨大的愤懑不平之气化作《拟行路难》。 解读题目 拟,摹仿,即学习模仿《行路难》写的乐府诗。 汉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拟行路难》共18首,表现了诗人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解读题目 道路难行。 人生之路(仕途) 艰险坎坷,才华埋没,壮志难酬。 结合全诗,理解标题:“行路难”字面意思是什么?又有什么深沉的象征意味? 初读诗歌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翻译诗歌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各自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喝酒来宽慰自己,因举杯饮酒而中断歌唱《行路难》。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诗中哪个词最能表达诗人的内心情绪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