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179844

16《阿房宫赋》《六国论》群文阅读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05-0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7次 大小:1939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阿房宫赋,六国论,群文,阅读,教学设计,2023-2024
  • cover
《六国论》《阿房宫赋》群文阅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文本背景,梳理文章说理观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对比阅读,比较观点异同。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现实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古代良臣贤士有担当、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现实意义。 难点:学习古代良臣贤士有担当、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课时数 2课时 教学方法+工具 讨论法、提问法、合作探究/PPT+课本 教学内容 课程导入: 我们都知道,吞并六国的秦国,最终落得灭亡的下场。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阿房宫赋》和《六国论》,进一步探究为何强大的秦王朝会最终走向灭亡,以及两篇文章对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 知人论世 杜牧: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人。杜牧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宰相和史学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是晚唐诗人的主要代表之一,亦能文,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 苏洵:字明亮,号老泉,宋朝眉山人。与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文学史上著名人物,“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他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切中时弊,说服力强,著作有《嘉祐集》。 文学常识: 赋”,是古代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阿房宫赋》主要是通过描摹事物来抒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 “论”,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长于析理。“论”又分为两种:政论和史论。本文主要通过评论六国灭亡的历史,总结教训并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方面的借鉴。 梳理文章思路,两位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阿房宫赋》在最后一段,杜牧:不爱其人 《六国论》在第一段 苏洵:以地赂秦 思考:两位作者是怎样得出观点的?有何不同? 明确:《阿房宫赋》先铺叙阿房宫的奢华及毁灭,后得出观点。 《六国论》开篇直接提出观点,接着论证观点。 合作探究:孔子曾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学完这两篇文章后,对于“古代士人的担当精神”,这两篇文章的作者站在怎样的角度,发出了哪些理性的声音 (学生讨论分组回答) 明确: 《阿房宫赋》:针对唐敬宗李湛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的危险局势,杜牧借这篇赋,明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劳民伤财,终致亡国,实则借秦之古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以免重蹈“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覆辙。 《六国论》:和杜牧相比,苏洵的针对更加具体,只有个字“赂”。他针对北宋每年都要向契丹、西夏交纳大量的银、绢以换取和平的现实,提出要抛弃现有的贿赂求和政策,以战斗来阻止对方入侵的观点,只有打击对方的翼张气焰,国家才 能真正长治久安。 再次明确,两篇课文都写了什么内容 请简要说明。你从两位作者身上看到了古代贤臣良怎样的情怀或精神品质 明确: 《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杜牧通过描写阿房官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了一个封建时代的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俗的情怀。 《六国论》是苏洵史论文的代表作品,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求和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这些贤臣良士都对当世之弊有着清醒的认识,且都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为此他们敢于逆流而上,冒着杀身之祸直言进谏。他们胸怀天下,勇于担当,其忧国忧。 秦和六国灭亡的原因给后世的统治者治国带来怎样的启迪?都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找学生回答,学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