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187393

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二《登高》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20 科目:语文 类型:教案 查看:91次 大小:1147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中职,语文,高教,2023,基础,模块
  • cover
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教学设计之《登高》 《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律诗的格律特点,感知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2.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3.体会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难点:感知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程类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内容】 一、导入 “欲穷千里目”,王之涣告诉我们一个哲理,想要在某一个领域达到一定高度,就要有更高远的境界。“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向我们传达了对亲人的思念。陈子昂看到天地悠悠,新生悲怆之情。“天下有形形色色的人,就有形形色色的文”,伟大的诗人杜甫也曾经登上高处,写下了著名的《登高》,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登高》,看看杜甫登上高处,看到了什么,有怎样的感受?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有感情,带节奏。(在读的过程中纠正字音) 渚(zhǔ) 2、指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划分诗歌节拍。(通过朗读会发现诗的节奏性较强,读起来朗朗上口,这就是律诗的特点之一,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律诗。) 1句数固定。律诗通常每首八句,律诗句子字数整齐划一,每句或五言,或七言,分别称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2讲究平仄 3要求对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3、今天我们走进“古今七律第一”《登高》,在熟读的基础上概括本诗内容。 作者借自己登高望远之际写下此文章,看似是自怨自艾,感慨自己漂泊一生又抱病在身,其实是将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到一起,是自己对祖国命运的担忧与烦闷。 三、赏析诗句 1、通过诵读,我们发现这首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今天我们运用由景入情的鉴赏方法,走进杜甫丰富的内心世界。我们如何赏析本诗的景物描写呢? 找意象--营造意境 同学们现在齐读,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四、小组讨论 1、诗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板书)(意象:一种客观事物中经过思绪创作出来具备抽象情感的事物形象) 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落木(萧萧)、长江(滚滚) 2、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板书) 描绘了一幅明丽清爽的峡江秋景图,营造了一种凄清、冷寂、雄浑、壮阔的意境。 3、此时此刻一位体弱多病、白发苍苍的老者,拄着拐杖,顶着萧索的秋风,孤身一人,这幅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悲凉 4、有感情地齐读一遍一、二联。思考:作者写景的目的是什么?齐读三、四联,看看他现在是一种怎样的情绪? 悲伤 5、他具体在悲伤什么?(板书) 通过作者的处境,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悲”,那么作者最后用“艰难”、“潦倒”单单是指自己么?要想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我们要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去了解作者背后的故事。(板书)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代表作有《杜工部集》。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6.了解了作者以后,我们再来分析杜甫具体在悲叹什么?(板书) 他在如此“艰难”的生活中,在雄浑、壮阔的天地间,超越自身苦难,心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