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188811

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二《登高》《声声慢》联读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20 科目:语文 类型:教案 查看:12次 大小:1450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中职,下册,联读,声声慢,登高,模块
  • cover
千古秋情别样愁———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登高》《声声慢》联读教学设计 教例描述 设计意图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情之叹,是千古文人的共鸣,亦为中华诗歌史上久唱不衰的一大母题。在这个母题之下,佳作频出,各有千秋。《必修(上)》的第三单元正好入选了杜甫的《登高》和李清照的《声声慢》,同抒秋情,共叹悲愁,却风格不同,愁态各异。然而,高中学生因人生经历不足,读诗经验有限,在鉴赏诗歌时,经常陷入思维定式,将诗情以贴标签式的方式加以解读,难以明了诗歌中的精妙之处。这堂课旨在通过一诗一词的联读比较,从个体差异、性别差异和体裁差异这三方面加以探究,带领学生深入诗歌细节,体味杜甫和李清照在诗情表达时的独到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几个小环节的设置,引导学生知人论世、缘景明情,从而了解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 2.通过文本细读法与情境创设法,带领学生深入文本,感悟诗情,探寻杜甫和李清照的愁源,理解他们的愁情。 3.通过《登高》和《声声慢》的比较分析,既感受文人同抒秋情时所产生的跨越时空的精神相契,又感悟不同个体、不同性别、不同体式所带来的诗歌情感表达的差异,同时感受中国古代诗歌的万千气象与参差多态。 一、导入环节:《登高》对话《声声慢》 (一)求同寻缘,引导学生比较概括这两首诗词的共通之处,初步理解联读原因。 (二)活动一:因声求气品诗韵 诵读叠词句,感受两首诗词在音韵的差异。(可参考的角度:响度、强弱、开合、韵脚、尾音长短…) 杜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李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过程设计:先请一男生朗诵,再请一女生朗诵,然后男女生交换朗诵,请他们分别说一说感受。如感受不到位,也可以根据学情安排全班齐读和老师范读。尤其是《声声慢》中的尾音处理,可以用方言来区分“凄”(阴平)和“戚”(入声),让学生体会入声调短促、戛然而止的特点,从而感受如“此时无声胜有声”般的音韵效果,声止情续,回味隽永。通过此环节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感受两首诗词在音韵上的差异。可参考的角度不必强行灌输,可以适当提示,此环节不在于音韵学知识的讲授,而在于学生的直观体验与感受。 小结:杜诗句声响音强,气势磅礴,嘴型打开,尾音悠远;李词句音弱低回,气若游丝,嘴型闭合,尾音短促。(板书音韵上的不同:《登高》洪亮悠远,《声声慢》幽微低回。) 提问与铺垫:两首诗词同抒秋情,共叹悲愁,却风格不同,愁态各异。何故? 二、个体差异:千古秋情,一“愁”多态 活动二:知人论世探诗情 过程设计: 1.(横向差异)根据杜甫和李清照的生平线,分析两首诗词的“愁源”。 展现杜甫和李清照的生平线比照图,引导学生知人论世,进一步理解诗歌中的愁情。进而总结杜李两人其实在生平上也有不少共鸣点,但在愁情的表达上依然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性。试着从情愁(杜知音之死,李丧夫之痛)、时愁(杜困顿之悲,李沦落之苦)和国愁(杜动荡之怨,李亡国之恨)三个角度加以具体分析。可以着重讲讲分别影响他们一生的政治事件:安史之乱与靖康之变。 2.(纵向差异)比较分析李清照早期作品(以《一剪梅》和《醉花阴》为例)与《声声慢》的“愁态”: (1)“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与“雁过也,却是旧时相识” (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与“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分析:当年鸿雁传书,黄昏把酒,乃小别之愁,虽形单影只,却有明月相伴,有暗香盈袖。一个“满”,一个“盈”,就如同少妇时期的李清照,她的生命是饱满的,即便是愁,也是明媚的。一个“把”字也写出了李的闲情雅致,生活的诗意萦绕心头,浸润生命。而且当年的相思能盼得丈夫的回音,如今“旧时雁”仍在,“旧时人”却天人永隔,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