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20.1数据的频数分布(2)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的过程,发展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2.能说出频数、频率的意义;会列出频数分布表、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 教学重点: 制作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 教学难点: 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 1.什么是频数、频率 2.如何列出频数分布表 一批数据中落在某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称为这个组的频数. 如果一批数据共有n个,而其中某一组内的数据的有m个,那么 就是这个组的数据在这批数据中出现频率. m n 通常用唱票的方法,对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进行记录,算出每一个小组的频数,并支制成频数分布表. 复习旧知 复习巩固 2.在2,0,2,3,0,1,0,1这组数据中, 数据“2”出现的频率是( ). A.0.3 B.0.25 C.0.2 D.0.15 B 1.在一次数学测试中,将某班50名同学的成绩 分为5组,第一组到第四组的频数之和为0.8, 则第五组的频数是( ). A.10 B.9 C.8 D.7 A 阅读教材 P109~110,完成下列问题: 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具体步骤是什么 自我学习,生成能力 (1)计算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和组数 (3)决定分点. (4)列频数分布表 (5)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理解概念,生成新知 1.在30个数据中,最大值是98,最小值是31, 若取组距为8,则可将 数据分成 组. 2.一组数据有140个,最大与最小值的差是23, 若确定组距为4,某小组频数为42,则可将 数据 分成 组,这个小组的频率是 . 9 6 0.3 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分析,会有哪些步骤? 某校体卫组织想对该校八年级全体学生一周内 平均每天参加课外锻炼的时间(单位:min)有 所了解,从中随机抽查了40名学生,结果如下: 40,21,35,24,40,38,23,52,35,62, 36,15,51,45,42,40,32,43,36,34, 53,38,40,39,32,45,40,50,45,40, 50,26,45,40,45,35,40,42,45,40. 解析例题,形成新知 某校体卫组织想对该校八年级全体学生一周内 平均每天参加课外锻炼的时间(单位:min)有 所了解,从中随机抽查了40名学生,结果如下: 40,21,35,24,40,38,23,52,35,62, 36,15,51,45,42,40,32,43,36,34, 53,38,40,39,32,45,40,50,45,40, 50,26,45,40,45,35,40,42,45,40. 为了了解这批数据反映的情况,我们可以 对它进行怎样的分析呢?有哪些步骤呢? 1.计算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 在上面的数据中,最大值是 62, 最小值是 15, 最大值与最小值差是 说明这批数据的变化范围是 62-15=47, 0~47 min. 从中随机抽查了40名学生,结果如下: 40,21,35,24,40,38,23,52,35,62, 36,15,51,45,42,40,32,43,36,34, 53,38,40,39,32,45,40,50,45,40, 50,26,45,40,45,35,40,42,45,40. 2.决定组距和组数 (最大值-最小值)÷组距 组数 = 组距:是指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间的距离. 如果每组组距相同,并取组距为8,那么即把数据分成6组. (62-15)÷8 = ≈6 将数据按照8min的组距分组,从15开始,分 成15~23,23~31,31~39,39~47,47~55, 55~63这6组,这时,我们发现数据23,39正好落在分点上,不好决定它们究竟属于哪一组. 3.决定分点.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一般地把表示分点的数比原数据多取一位小数,并把第一组的起点定为比最小的数据稍小一点的数. 将数据按照8min的组距分组,从15开始,把第一组的起点定为 14.5,这样所分成的6个组是: 3.决定分点. 组距和组数没有固定的标准,要根据具体问题决定,分组数的多少原则上100个数以内分为5~12组较为恰当. 14.5~22.5, 22.5~30.5, 30.5~38.5, 38.5~46.5, 46.5~54.5, 54.5~62.5. 4.列频数分布表 对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