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沪科黔科版活动三《垃圾“流浪”记》(教案) 课程标准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综合实践活动”部分的要求,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增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提高垃圾分类与处理的意识,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 教材分析 《垃圾“流浪”记》是沪科黔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单元,内容围绕垃圾的产生、分类、处理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展开。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垃圾问题的严重性,学习垃圾分类知识,探索减少垃圾产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探索欲旺盛的年龄阶段,对于新奇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对垃圾问题有一定的直观感受,但缺乏系统的认识和深入的了解。因此,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增强环保意识,掌握垃圾分类知识,是本节课的重要任务。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形成关爱环境、保护地球的良好品质。 2.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问题。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垃圾的产生、分类、处理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掌握垃圾分类的基本方法;学会设计减少垃圾产生的方案。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学会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垃圾分类和减少垃圾产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垃圾分类的基本方法;学会设计减少垃圾产生的方案。 2.难点: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及其对环境的积极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垃圾分类宣传资料、垃圾分类实物展示、减少垃圾产生的方案示例、实践活动记录表等。 2.学生准备:收集家中的垃圾进行初步分类、准备设计减少垃圾产生方案的工具(如绘画纸、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引人入胜的导入 1. 激发兴趣:老师走进教室,手里提着一个巨大的垃圾袋,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垃圾。老师故作神秘地问道:“同学们,你们猜猜看,这个袋子里装的是什么?”学生们充满好奇,纷纷猜测,有的说是玩具,有的说是书本,甚至有的说是宝藏。老师揭晓答案:“这是一袋垃圾!但是,今天我们要做一件非常特别的事情,让这些垃圾‘开口说话’,讲述它们的‘流浪’记。”听到这里,学生们都显得非常兴奋和好奇。这样的导入环节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情感链接:老师展示一段关于垃圾污染环境的视频,引导学生们进行思考。学生们观看视频后,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有人表示震惊,有人表示惋惜,还有人表示愤怒。老师借此机会引导学生们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并让他们思考:“你们看到这些画面,有什么感受?你们愿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吗?”学生们纷纷表示不愿意再看到这样的环境,老师顺势引导:“那么,我们该如何减少垃圾的产生,保护我们的家园呢?”通过这样的情感链接环节,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探究新知 1. 互动分类:老师将袋子里的垃圾倒在桌子上,准备邀请几位学生上来尝试进行初步分类。其他同学在台下观察,并积极思考如何进行分类,并给出建议。学生们跃跃欲试,期待着上台展示自己的分类技巧。老师边指导边纠正错误分类,让学生在互动中掌握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并了解不同垃圾的种类和特性。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2. 小组讨论:学生们分组进行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