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单元环球之旅(三) ———非洲与美洲《红河谷》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这首歌是流传在加拿大北方红河一带的民歌,它主要表现了移民北方红河一带的居民在这里垦荒种地、建设家园、发展城市,最终将野牛出没的荒原变成了人们生活的家园。它回顾了人们艰苦创业的历史,同时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歌曲《红河谷》,感受加拿大民歌的艺术魅力,体会北美音乐艺术之美。 2、品味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1、在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运用感受、体验、创造等方法,感受音乐的风格特点及其表现力。 2、音乐实践活动与审美能力的提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情绪及弱起节奏。 2、熟练地演唱歌曲。 3、能够运用自然、圆润的有气息支撑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唱歌曲《红河谷》能够用正确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 2、感受、了解欧洲移民音乐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1、 唱好歌曲的弱起小节和每一乐句的弱起。 2、能够用平缓的呼吸、统一的的声音正确的歌唱。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表演唱中国民歌《茉莉花》 【设计意图:以教师表演唱开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中国民歌导入到外国民歌,揭示主题。】 (二)感知歌曲 播放歌曲《红河谷》的录音,熟悉歌曲的内容。并思考问题: (1)歌曲所表达的情绪是怎样的 (优美、舒缓的) (2)歌曲的速度、节拍各是怎样的 (中速、4/4拍) (3)再次聆听歌曲录音,听辨歌曲的结构。(划分歌曲的乐段,两部分)歌曲为一段体、四乐句的二声部合唱。歌曲弱起,乐句结构方整旋律节奏相似(每句尾拍节奏有点不同)。从旋律进行来看,一声部音域为s,-s一个八度,旋律以级进为主,只在三、四乐句衔接时出现六度大跳;二声部旋律多以同音反复为主,音域集中在dt,1,s,四音列中。从和声进行来看,主要由s-m/f-r/m-d/r-t,/d-l,/t,-s,三度音程及转位s-t,/f-1./m-s,六度音程构成。整首歌曲旋律线悠长,朗朗上口,通俗易唱。 (三)学唱歌曲 A、学前准备,发声练习: (1)发“u”音,要求口型从“a”音,保持口腔打开状过渡到“u”音。体会圆润、集中、富有弹性、且柔和的声音。 (2)用刚发声的感觉朗诵歌词,体会有气息支撑的声音是怎样的?其实说话和唱歌的发声原理是一样的。 (3)养成良好的发声习惯,注意保护嗓子(尤其是青春期)。 B、分段学习歌曲 (1)老师播放录音,要求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打着拍子唱,尤其要注意第一小节的起句有什么不同?在弱拍上起唱,顾名思义弱起节奏。 (2)回顾弱起小节知识。弱起乐曲从弱拍或弱位开始,叫做弱起,第一条小节线之前的部分,叫做弱起小节;也有说法将从弱拍或次强拍起的小节叫做弱起小节(或称为不完全小节)。弱起小节的歌(乐)曲的最后结束小节也往往是不完全的,首尾相加其拍数正好相当于一个完全小节。 (3)学习歌曲的第一乐段。 ① 投图谱,老师和同学一起唱谱子,要求打着拍子唱,把强弱规律唱出来,并且用气息支撑的声音来唱。 ② 老师弹奏A段旋律,学生用“u”音跟随伴奏轻声模唱。 ③ 在模唱过程中,了解A段音乐的结构、节奏和旋律特点。(有几个乐句组成 典型节奏有哪些 乐句间的旋律有何特点 ) 学生试着跟随伴奏加入歌词有感情地演唱第一乐段。 (4)自主学习歌曲的第二乐段。 1、② 视唱歌曲旋律,对比分析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旋律的异同。 ③ 朗诵歌词并分析其深刻含义。(加拿大自然风景优美,地广人稀,物产丰富。人们建设家园发展城市,最终将野牛出没的荒原变成了美好的生活家园;既回顾了艰苦创业的历史,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④ 在熟悉旋律的基础上,加入歌词有感情地完整演唱一遍。 ⑤聆听一遍合唱版的《红河谷》,感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