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唐的慷慨之声———《将进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语言建构与运用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②思维发展与提升 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③审美鉴赏与创造 理清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④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教学重点 把握诗人的感情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李白在劝酒放歌中抒发的人生感慨。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探究、演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李白的《将进酒》。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 将(qiāng)进酒,“将”是“请”,连起来解释就是“请喝酒”。 二、文本研习 学习活动一:诵读,通诗韵 1.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这首诗歌。 2.朗读展示,师生评议。 3.诵读指导: 全诗的基调是豪放的,但思想感情却十分复杂。诵读时应当伴随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适当地变换声调和节奏,力求再现诗人的形象。 诗文的韵律音乐性首先体现在音顿的疏密、音尾的长短、音高的抑扬、音量的强弱等几个方面上,吟诵时应该有所变化。 一般来说,每个节拍的后一个字遇到平声时,可适当延长,遇到仄声时宜作停顿,可以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 具体地说,表现在:①音顿疏密对比;②音尾长短对比;③音高抑扬对比;④音量轻重对比;⑤音速徐疾对比。 4.齐读。 学习活动二:研读,悟诗情 1.这是一首“劝酒歌”,谁劝谁喝酒? 一开始应该是丹丘生劝李白和岑夫子,后来是李白劝岑夫子和丹丘生喝酒。 2.为何喝酒? “人生得意须尽欢”———恰逢知己 “与尔同销万古愁”———借酒消愁 3.怎样喝酒的?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喝得多 “将进酒,杯莫停”———喝得快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喝得豪爽 4.《将进酒》感情奔放,气势雄浑。请你找出诗中带有情感色彩的字词并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理清诗人思想感情的变化。 (1)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颖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下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味。接着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2)“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 (3)“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4)“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了极点。 学习活动三:品读,析形象 1.李白是古代诗人中性格最多样化的一位,尤其是理想遭遇挫折后的他,内心世界更为丰富。让我们深入文本,看你读到了一位什么样的李白。 探究内容:透过 (具体诗句),我读到了一位 的李白。 结合具体诗句从内容、手法、情感等方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