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单元 必备知识清单 景泰蓝的制作 一、基础知识 (一)重点字词 作坊芨(jī) 蘸(zhàn) 硒(xī) 拌和(huò) 粘贴(zhān) 铁屑(xiè) 砧(zhēn ) 臼(jiù ) 铬(gè) 粘稠(nián) 机械(xiè) 铜器作(zuō) 釉料(yóu ) 铀(yòu) 硼砂(péng) 缂丝(kè) 椴木(duàn) 瓜楞(léng) 作坊(zuō ) 作料(zuó) 词语解释 【延展性】延展性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之一,它指可锤炼可压延程度。 【驱遣】驱使 【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 【半斤八两】中国古代一斤是十六两,半斤就是八两,用来比喻两个事物或两方面平分秋色,分不出高低。 【恰如其分】恰:正好。分:合适的界限或分寸,指办事或说话十分恰当合适。 【各有千秋】千秋:千年,引伸为久远。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 【疏疏朗朗】稀疏明朗的意思。 【界成】划分界线而成。 【匀净】精细深浅一致。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1894年生于江苏苏州。我国现代作家、教育家。他因家境贫困,1912年中学毕业后,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二十年代初与茅盾、郑振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五四运动”前,参加了李大钊、鲁迅支持的“新潮社”。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以及小说集《火灾》等。解放后,曾任全国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卷网-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现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散文集《小记十篇》,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一篇宣言》、《多收了三五斗》、《夜》。 人物生平 叶圣陶幼年接受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同时受到民间文学和古典小说的熏陶。上中学时开始接触外国文学作品。1911年中学毕业,家贫无力升学,开始10年乡镇小学教员的生活,对挣扎在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小市民和劳动者,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1914年起,在《礼拜六》、《小说丛报》等刊物上先后发表了《穷愁》、《终南捷径》等10余篇文言小说,表现出关心下层人民疾苦、注目时代变化的现实主义特色。1919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加人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开始在《新潮》、《小说月报》、《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刊物上发表小说、新诗、散文、文学评论和话剧剧本。1921年,与周作人、茅盾、郑振铎等12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共同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到1925年,已出版《隔膜》、《火灾》、《线下》等短篇小说集。作品从同情弱者、悲世悯人的人道主义思想出发,揭露社会肌体的多种沉疴,呼吁尊重儿童个性和改革小学教育,表现出冷峻讽刺的艺术特色。如《潘先生在难中》通过一位小学校长在军阀混战中惊惶失措、苟且偷安的喜剧,剖析了一个在人生战场上永远打着白旗的卑琐灵魂,是其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也是新文学创作中的名篇。 五卅运动中,叶圣陶与胡愈之等创办《公理日报》,进行反帝爱国宣传。此后又主编中国济难会的《光明》半月刊,参加了一些革命活动。这一时期的短篇小说集《城中》、《未厌集》,长篇小说《倪焕之》等都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大革命潮流中的知识分子斗争意识的觉醒、奋起和走向工农的行动。在有意识地塑造新的人物形象的同时,逐渐走出身边琐事的樊篱,生活视野趋向开阔,注意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是新文学史上较早出现的重要长篇小说之一。茅盾誉之为“扛鼎之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叶圣陶与鲁迅、茅盾等左翼作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