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298426

16.《阿房宫赋》《六国论》联读导学案(无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05-2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76次 大小:12324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2023-2024,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阿房宫赋》《六国论》联读导学案 一、教学说明 【教学构想】 杜牧总结秦朝覆亡教训,意在针砭时弊;苏洵探究六国破灭缘由,旨在警示当朝。《六国论》和《阿房宫赋》都通过借古讽今,探究治国之得失,同时也展现了古代士人的责任担当和伟大的家国情怀。 【教材分析】 《阿房宫赋》《六国论》是部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第八单元“责任与担当”主题单元的所属课文,这两篇文章围绕“秦”灭亡与“六国”灭亡展开了说理论述,但两篇文章由于文体不同,因此在说明自己观点时所采用的写作手法也不同,学习时要注重对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进行区分并注意其论证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相关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的现实针对性,学习借古讽今的讽谏艺术。 2.进行比较阅读,探究两篇文章的异同点。 3.学习古代良臣贤士讲责任、敢担当、心怀天下的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古代良臣贤士讲责任、敢担当、心怀天下的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难点:进行比较阅读,探究两篇文章的异同点。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自主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精讲点拨 【课前准备】 1.回顾复习《阿房宫赋》《六国论》知识点。 2.梳理两篇文章的框架结构,明确作者意图。 二、过程设计 【任务一】回顾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1.作者回顾 《阿房宫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人,人称“杜樊川”。其诗擅写景抒情,清新自然,成就极高,与著名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是晚唐诗的主要代表之一,亦能文,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 《六国论》作者:苏洵(1000─1066)字明亮,号老泉,宋朝眉山人。与他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他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切中时弊,说服力强,著作有《嘉祐集》。 2.了解“赋”和“论” “赋”: “论”: 【任务二】析原因,探治国得失 1.两位作者的观点各自在文章的第几段? 2.齐背《阿房宫赋》的最后一段和《六国论》的第一段,提炼作者观点。 3.合作探究:杜牧和苏洵这么归因的依据在哪里?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并填入表格。 【任务三】联背景,悟创作意图 1.《阿房宫赋》写作背景 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十五岁继位,在位期间,耽于玩乐,不爱理政,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害。作者预感到唐王朝局势危险,借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劳民伤财,终至亡国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落得“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2.《六国论》写作背景 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3.结合《阿房宫赋》与《六国论》写作背景、文章体式及文章内容,感受两篇文章的说理情境。 小结:《阿房宫赋》: 杜牧希望 《六国论》 苏洵希望 所以,两篇文章都是为了 【任务四】析论证,鉴赏语言艺术 1.《阿房宫赋》和《六国论》都成为了千古名篇,这离不开其高超的论证技巧。请分析两篇文章论证方法上的异同。 2.《阿房宫赋》是一篇赋,铺排描写,夸张扬厉,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六国论》是一篇史论,观点鲜明,逻辑严密,有着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请结合文体特点,你我来PK(两篇文章的语言艺术) 双方辩手说一说各自所选文章的语言优点。 【任务五】寻启发,感受良士情怀 1.秦和六国灭亡的原因给后世的统治者治理国家以怎样的启示? 2.不管是杜牧写《阿房宫赋》还是苏洵写《六国论》,都是为了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