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298428

16.《阿房宫赋》《六国论》联读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05-0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8次 大小:265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阿房宫赋,六国论,联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
  • cover
《阿房宫赋》《六国论》联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说明 【课程标准】 1.通过学习古代经典议论性文章,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 2.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想水平。 【教材分析】 《阿房宫赋》《六国论》是部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第八单元“责任与担当”主题单元的所属课文,这两篇文章围绕“秦”灭亡与“六国”灭亡展开了说理论述,但两篇文章由于文体不同,因此在说明自己观点时所采用的写作手法也不同,学习时要注重对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进行区分并注意其论证方法。 【学情分析】 所授班级为高一95班,属于史政地班级,前期已经对两篇文章进行了细致梳理,学生的整体掌握情况较好,能够进行对比拔高的阅读教学。 【教学目标】 1.结合相关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的现实针对性,学习借古讽今的讽谏艺术。 2.进行比较阅读,探究两篇文章的异同点。 3.学习古代良臣贤士讲责任、敢担当、心怀天下的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古代良臣贤士讲责任、敢担当、心怀天下的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难点:进行比较阅读,探究两篇文章的异同点。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自主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精讲点拨 【课前准备】 1.回顾复习《阿房宫赋》《六国论》知识点。 2.梳理两篇文章的框架结构,明确作者意图。 二、过程设计 【任务一】回顾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1.作者回顾 《阿房宫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人,人称“杜樊川”。其诗擅写景抒情,清新自然,成就极高,与著名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是晚唐诗的主要代表之一,亦能文,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 《六国论》作者:苏洵(1000─1066)字明亮,号老泉,宋朝眉山人。与他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他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切中时弊,说服力强,著作有《嘉祐集》。 2.了解“赋”和“论” “赋”:是古代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阿房宫赋》通过描摹事物来抒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 “论”: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长于析理。“论”又分为两种:政论和史论。本文通过评论六国灭亡的历史,总结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方面的借鉴。 【任务二】析原因,探治国得失 1.两位作者的观点各自在文章的第几段? 在《阿房宫赋》最后一段,在《六国论》的第一段。 2.齐背《阿房宫赋》的最后一段和《六国论》的第一段,提炼作者观点。 “不爱其人” 、 “以地赂秦” 两位作者是怎样得出这样的观点? 《阿房宫赋》:先铺叙阿房宫的奢华及毁灭,后得出观点。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得出结论。 《六国论》:开头直接提出观点,而后论证观点。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第二部分(第2、3段)围绕中心论点,提出两个分论点———赂秦而丧”、“不赂者以赂者丧”; 第三部分(第4、5两段)总结六国破灭之教训,劝谕当朝统治者“无使为积威所劫”。 3.合作探究:杜牧和苏洵这么归因的依据在哪里?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并填入表格。 《阿房宫赋》 《六国论》 灭国原因 不爱其人 以地赂秦 依据 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2.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3.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4.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