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422883

中职语文高教版(2003) 基础模块上册四《促织》课件(共46张PPT)

日期:2025-05-21 科目:语文 类型:课件 查看:10次 大小:4175680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中职,46张,课件,促织,上册,语文
  • cover
(课件网) 促织 蒲松龄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把握作品主旨。 3、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细腻生动、真实感人的人物心理描写。 4、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作者旨在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寄托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教学重点: 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把握作品主旨。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课文简介: 《促织》是一篇文言小说,选自《聊斋志异》。这篇小说以明代宫廷尚斗促织,并征之于民间,给百姓带来深重苦难为背景,以促织为线索,描写了成名一家的不幸遭遇。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朝政昏暗、吏治腐败以及贪官污吏横征暴敛的 罪恶,借讲述前朝故事, 地表现了对清代黑暗现实 辛辣讽刺和强烈愤慨。 一、背景知识 1、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补博士弟子员。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做塾师,几近40年。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 1.蒲松龄(1640-1715),字 ,一字 ,别号 ,世称 ,自称 。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 庄人。 代小说家,出身于一个没落地主兼 家庭。 蒲松龄天资聪明,学问深厚, 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 ,但此后却 , 岁始被补上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做 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做 ,几近40年。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 一生穷愁潦倒,郁郁不得志,饱尝世情,对清初政治黑暗有所认识,但思想比较复杂、矛盾。其身世地位规定了蒲松龄一生的文学生涯,摇摆于文士的 文学和民众的 文学之间。 知人 留仙 剑臣 柳泉居士 聊斋先生 异史氏 蒲家镇 清 商人 19岁 第一 屡试不第 71 雅 俗 幕僚 塾师 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归楚 苦心人天不负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自勉联》 传说蒲松龄当年在柳泉旁,以泉水设茶采风,收集素材以创作 《聊斋志异》。 蒲松龄酷爱柳泉,故自号 “柳泉居士” 二、《聊斋志异》 清代短篇文言小说集,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时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 “志”是记述的意思, “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约500篇(12卷)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后不断增删,至死方止,萃一生心血而成。《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多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1.劝惩说:即劝惩世风民俗。“三才之性,六经之文,诸圣之义,可一而贯之。” 2.游戏说:仅为游戏之文。 “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 3.谈空说:即认为没有深意,纯粹“谈空”,好奇。“君自闲人堪说鬼”,“聊斋且莫竟谈空”。 《聊斋志异》的创作动机: 蒲松龄写作《聊斋》的初衷:通过叙写鬼怪故事,倾吐自己的胸中块垒。 解题 促织,俗名蟋蟀,性好斗。明宣德年间,宫中盛行斗促织之戏,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