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红烛一般在什么样的场合出现? 古代文化中,红烛常见于婚礼祝寿等喜庆的场合。 今天这首诗,却会让我们看到红烛的另一种面貌。 闻一多 红 烛 1.通过诗中的具体意象,理解“红烛”这一意象的精神内涵。 2.品味精彩诗句,鉴赏诗歌的语言。 3.体会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一诗一文一烟斗, 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 一代英豪一红烛。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浠水。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早年加入新月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毛泽东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针对当时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的现象,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音节) 绘画美(辞藻) 建筑美(排列) 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表现为诗歌的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 强调词藻的选择要体现出视觉方面的印象(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表现为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以看作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每节诗的行数基本相同,每行诗的字数基本相等,以求齐整之感。 艺术主张 这首诗写于1923 年。其时,正值五四运动落潮、黑暗势力笼罩全国的时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族灾难重压下,觉醒了的爱国青年经历了探索、奋斗、挫折、再斗争的过程。他们开始觉醒,可又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与方法,他们苦闷、彷徨。但是,他们心中燃起的烈火却从未熄灭过。 诗人身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面临历史的选择,思考着人生和自我的价值。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写作背景 诵读全诗,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这首诗就题材来说属于什么诗歌? 2.诗歌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这是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整体感知 1.这首诗就题材来说属于什么诗歌? 这是一首咏物诗。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整体感知 托“红烛”言何志?如何言志? 2.诗歌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这是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这是反复呼告的修辞方法。 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一般可把它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感染力,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反复的作用:结构上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使全诗的感情脉络更加鲜明。内容上增强语气,便于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 文本分析-层次划分 1.诗歌以问问题的形式展开抒情,哪几节出现了疑问句?问什么? 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色) 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灰) 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泪) 2、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文本分析-红烛之色 “红”是赤诚、热烈、忠贞的象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