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 课题 《编花篮》 课型 歌唱课 课时 1 课标分析 课标摘录 感知、体验我国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音乐的风格,能做出恰当判断或反应。具有一定的中国民歌、民族器乐曲和戏曲的听觉经验,能模唱短小的民歌或戏曲片段,初步了解部分戏曲的行当和表现 形式,知道相关常识,了解其他基本的中国传统音乐知识。 课标分解 学生学什么 1.学唱河南民歌《编花篮》; 2.掌握甩腔、前倚音、下滑音等民歌特点; 3.了解合唱《编花篮小景》; 4.了解河南地方戏豫剧。 学生怎么学 沉浸体验 借助老师的范唱教学和多媒体资源,沉浸式学唱歌曲; 自主探究 找到歌曲中的民歌元素。 学生学到什么程度 体验、欣赏并能演唱河南民歌《编花篮》; 感受和理解我国民歌文化和深厚的戏曲文化; 教学内容 学唱河南民歌《编花篮》,感受民歌韵味 体验合唱《编花篮小景》,体验和声魅力 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探究戏曲文化 教材分析 《编花篮》是人民音乐-出卷网-五年级下册第6课“百花园”中的一首歌曲。歌曲是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的河南民歌,借物抒情,表达粗犷的气质和醇厚朴实的情感,流露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歌曲分为四个乐句。在1、2、3、5、6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加上了7,构成了六声调式。“7 1”的多次出现,使歌曲更加具有河南地方戏曲的音调和唱腔特色。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多种节奏型,与欢畅地旋律结合在一起,使人感到快乐、舒畅、充满喜悦。结尾“那哈咿呀嗨”衬词的运用,和戏曲中“甩腔”的应用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不仅能渲染歌曲的气氛,也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更能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音乐的体验、感受与探索的能力逐渐增强。具有一定的音乐文化知识储备,理解能力随之提高,能根据老师的引导,调整歌唱状态,从而获得良好的声音。 设计思路 首先通过听方言、学方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并结合音乐要素,引导学生发现方言对民歌旋律上的影响,让学生体验到不同地域民歌的特点。再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范唱,把河南歌曲的韵味表现出来。接着逐层深入,讲解知识点,为学生更好的掌握歌曲做铺垫。最后带着学生一起读歌词,学歌曲,唱歌曲,环环相扣,过渡自然。 教学重点 能用轻巧、有弹性的的声音演唱《编花篮》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地方民歌、传统戏曲的喜爱 教法学法 情境导入法:通过演唱安徽民歌《凤阳花鼓》、展示安徽方言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主探究法:学生在学唱过程中,自主探究,逐步找到歌曲中的民歌元素,更好的掌握歌曲。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编花篮》,犹如置身于百花园中,享受百花给人们的温馨与快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体验、模仿民歌《编花篮》,感受河南民歌的风格与特点。 3.知识与技能:通过了解地方民歌的节奏型、旋律特点,培养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民歌初探,课前导入 师生问好! 师:欢迎五3班的同学和胡老师一起走进美好的音乐乐园。那么在今天上课之前,老师想先给同学们唱一首歌。那我在唱这首歌的时候,同学们可以想一想,你觉得这首歌是哪一种风格的歌曲?或者说,这首歌你曾经听过吗?你知道叫什么名字吗?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演唱安徽凤阳民歌“凤阳花鼓”) 师:听过这首歌吗? 生:没有... 师:好的,还不太熟悉。那在老师演唱的过程中,你们能猜出这是哪里的歌曲吗?听到里面有地名吗? 生:民间的、乡下的 师:好的,也算是听到了一些。有没有听到老师唱到一句“单会唱个凤阳歌”,听到了吗? 生:听到了! 师:那么这首歌曲它叫做“凤阳花鼓”,是我们安徽的一首民歌,是安徽六安地区的一位小学校长写的。今天老师就想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