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562908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26张PPT)

日期:2024-07-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6次 大小:890552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9课,桃花源记
  • cover
(课件网) 穿越千年的“理想家园” ———《桃花源记》陶渊明 目 录 陶渊明个人简介 朝代背景 创作背景 《桃花源记》解读 名: 潜, 字: 元亮 时代: 东晋(公元365-427年) 自号: 五柳先生 谥号:靖节先生 籍贯: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代表作:《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他的作品主要分为四个类型: 田园诗、饮酒诗、散文辞赋、咏怀诗 。 陶渊明个人简介 朝代背景 社会背景:王朝腐败,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国家濒临崩溃。当时晋王朝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出生低的人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 家庭背景:家境败落,属于寒门之士,且壮志难酬。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时年陶渊明五十五岁,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世外桃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原文 《桃花源记》字音 豁( huò )然 平旷(kuàng) 阡陌(qiān mò) 垂髫(tiáo) 怡(yí)然 间(jiàn)隔 邑(yì)人 俨(yǎn)然 便要(yāo) 还家 谴(qiǎn) 刘子骥(jì) 诣(yì) 郡(jùn) 此中人语(yù)云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①业。缘②溪行,忘路之③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④数百步,中⑤无杂树,芳草鲜美⑥,落英缤纷⑦。渔人甚异⑧之。复前⑨行,欲穷⑩其林。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职业。(一天)他沿着溪流划船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突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新鲜美好,落花散乱繁多。捕鱼人很为这里的美景感到惊奇。又继续向前行,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字词句翻译 ①作为 ②沿着 ③的 ④水流的两边 ⑤其中 ⑥鲜艳美丽 ⑦落花繁多、美丽 ⑧对....感到奇怪 ⑨名作状,向前 ⑩形容动作,走到尽头 林尽①水源,便得②一山,山有小口,仿佛③若有光。便舍④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⑤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⑥。土地平旷⑦,屋舍俨然⑧,有良⑨田美⑩池桑竹之属。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就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点光亮(透出来)。(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进入(洞内)。开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