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584322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49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日期:2025-04-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0次 大小:415611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 cover
(课件网) 课外古诗词诵读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知识回顾 词牌名:词牌名是填词用的曲调的名称。有固定的格式和声律,决定着词的节奏与音律。 《江城子·密州出猎》 词牌名 词名 理清生字词 一蓑(suō)烟雨任平生 料峭(qiào)春风吹酒醒 回首向来萧瑟(sè)处 渔唱起三更(ɡēnɡ) 把酒问姮(héng)娥 斫(zhuó)去桂婆娑(suō) 深秋远塞若为(wéi)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shùlěi) 被(pī)白发 写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新课导入 定风波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小序 内容赏析 词的小序写了什么内容?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时间:三月七日 地点:沙湖道中 事件:遇雨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心态: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一、雨是什么样的雨?何以见得? 思考探究—上阕: 能够听见穿林打叶的声音,说明风雨很急,大雨滂沱,狂风暴雨。同行皆狼狈,大家淋得很狼狈,说明这是一场大雨。 二、作者是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他的心态如何?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乐观,旷达。 莫听、何妨、谁怕、任 思考探究—下阕: 一、苏轼说“也无风雨也无晴”,面对狂风暴雨,他说无所谓,我们能够理解。但是阳光照耀,给人温暖,给人希望,苏轼也说无所谓,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二、这场风雨仅仅是一场自然风雨吗? 宠辱不惊、胜败两忘 这是同时也是一场政治风雨。 苏轼三贬之地是黄州、惠州、儋州。三贬之地是苏轼所遭贬罚的地区。苏轼自乌台诗案后被贬罚三次,具体如下: 1.苏轼于1079至1084年1月被贬黄州,共4年零2个月。 2.元佑八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至惠州。 3.绍圣四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派送到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 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林语堂 对比探究: 苏轼的心境和多年前写下《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心境有何不同? 此时的苏轼遇事泰然处之,表现出了苏轼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乐观性格和旷达胸怀。 创作《江城子·密州出猎》时,苏轼在任密州太守,虽上了年龄却流露出老当益壮和万丈的雄心,内心充满了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主旨归纳 只要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词人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了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自己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坚强性格以及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新课导入 关键词 “苏辛” 《破阵子》 辛弃疾 作者 写作背景 据词题可知,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孝宗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七年之内,作者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