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登泰山记 姚鼐(n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桐城派和方苞:中国清代散文流派。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冗辞。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他有室名惜抱轩,学者称他为惜抱先生。乾隆二十八年(1765)中进士,历任山东、湖南副考官。《四库全书》馆开,任纂修员。不久,请病假辞官还乡,先后主讲梅花、钟山、紫阳等书院,达四十余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 他提出文章要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在学习方法上,主张多读多做,要从摹仿到自我脱化。 作者简介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写作背景 记,一种文体,本文属于山水游记。“泰山”点明浏览的地点,“登”表明侧重于叙述、描写游泰山的经过和所见所感。 题目解说 记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如:《小石潭记》(唐朝柳宗元)、《岳阳楼记》(宋朝范仲淹)、《醉翁亭记》(宋朝欧阳修)、《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基础积累 (第1段)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一、基础夯实 1.解释加颜色的词语 阳(山的南面) 西(名作状,向西) 阴(山的北面) 东(名作状,向东) 阳谷(山南面山谷中的水) 阴谷(山北面山谷中的水) 当(在) 其(代词,它们) P1知识点 一、通假字(无) 二、古今异义(无) 三、词类活用 1.汶水西流 2.济水东流 四、特殊句式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名作状,向西 名作状,向东 判断句 (第2段)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3.解释加颜色的词语 余(我)以(在) 自(从)乘(冒着) 历(经过) 穿(穿过) 越(跨过)限(界限) 至于(到达) 南麓(南边的山脚) 登(攀登) 磴(石阶) 级(石级) 始(开始) 循以入(顺着中谷进去) 少半(不到一半) 循(顺着) 巅(巅顶) P2知识点 一、通假字 1.其级七千有余 二、古今异义 1.至于泰安 2.是月丁未 三、词类活用 1.道少半 2.崖限当道者 3.明烛天南 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到达 这、此 名作动,走路 名作状,像门槛一样 名作动,照亮 四、特殊句式 1.余始循(之)以入 2.崖限当道者 省略句 定语后置 扬(扬起、吹起) 漫(弥漫) 稍(逐渐) 樗蒱(又作“樗蒲”,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 五采(同“彩”,色彩) 动摇(晃动、摇动) 承(托) (第3段)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