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边塞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体现了作者对边塞战士的同情和对朝廷不满的愤慨之情。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边塞诗常见的意象 秋月、雪山、塞草、大漠、孤城、落日、边关、黄河、长云、 雨雪、风沙、碎石 铁骑、将军、征人、金鼓、旌旗、羽书、烽火、戈矛、剑戟、 斧钺、鹰雁、飞箭、流矢 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轮台、夜郎、金山、天山、阴山、 长城、玉门关、瀚海、雪海、蓟北、边城、沙场、关山、萧关、 凉州、楼兰、居延、单于 羌笛、琵琶、胡笳、芦管、号角、战鼓 自然景物: 征战事物: 人名地名: 常见乐器: 边塞诗主要内容及情感: (1)描写塞外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 (3)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或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战士的同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常建《塞下曲四首·其一》 (4)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李颀《古从军行》 作者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县人,世称“高渤海”,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早年和李白、杜甫共游梁、宋。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燕歌行》即为著名代表作。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全唐诗》存诗四卷。其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 唐代四大边塞诗人: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 边塞诗的特点:意境雄浑壮阔、感情激昂、气势奔放 背景 自唐开元十八年至二十二年十二月,契丹多次侵犯唐边境。开元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高适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 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开元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 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这时有个从边塞回来的人到高适家做客,和高适谈起边塞的事情,因作此诗。可以把它看成是高适当时对边塞战争、对唐军内部情况的概括看法。 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歌行体”。 吟,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歌,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长恨歌》 引,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燕赵边地战争之事和征夫思妇相思之情。 题 解 朗读,正字音 1.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 哪些人? 哪些景? 事: 人: 景: 战争 将帅 士卒(征人) 思妇 塞外秋景 2.思考:按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