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守法的公民 设计说明 此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课程目标”中的“能力”和“成长中的我”中的“心中有法”,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有“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认识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树立“法不可违”的信念,增强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帮助学生反省自身行为,远离不良行为,积极预防犯罪;帮助学生认识法律救济的相关知识,增强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目标 1.通过搜集资料、创设情境、设置问题,使学生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社会和国家的合法权益;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2.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能够形成由现象到知识、由知识到现象的思维方式,同时通过分析,形成辩证思维能力。 3.通过构建联系,形成知识体系,整体理解法不可违。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犯罪的基本特征;树立依法维权的法律意识。 2.教学难点:加强自我防范;善于与违法行为作斗争。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法等。 资源与工具 1.资源。 名人故事、生活素材、实事案例等。 2.工具。 (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和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框 法不可违 一、学习情境 青春期的学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往往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却不能认识到法律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条件,对法律的认识和态度上存在偏差,从而不能自觉遵守法律,这不利于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法不可违”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 二、预习检查 1.法律的重要性。 (1)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2)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3)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一般违法行为的含义和法律后果。 (1)含义: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2)法律后果:①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②行政违法行为要受到行政制裁。行政制裁包括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等形式。 三、学习任务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南宁吴圩机场,旅客乔某向南宁市110指挥中心报警,谎称自己托运的行李中有炸弹,最终,乔某因谎报险情扰乱公共秩序被处以治安拘留的处罚。 提出问题:乔某为什么会受到处罚 【学生活动】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并积极回答问题。交流展示:乔某实施了违法行为。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及时点评和引导,点明这节课的主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帮助学生理解违法行为的表现。 (二)学习任务一:认识法律和违法行为。 1.【教师活动】结合教材第46页“运用你的经验”,展示材料:小勤家里生活比较困难,要强的他想通过自己的劳动减轻家里的负担。看到捡废品能赚钱,小勤决定试试。他来到建筑工地,捡了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准备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工地保安发现后,把他送到了派出所。 提出问题:(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得出认识。 提示:(1)因为小勤不懂法,实施了违法行为。 (2)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这需要小勤了解法律,不做违反法律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