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 题 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课时安排 1 课前准备 学案 教材内容 分 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平面图形;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得到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在小学阶段已有了感性认识,本课时以现实背景为素材,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几何图形对物体的外形进行抽象的结果.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是几何的基本概念.通过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得到平面图形,从不用角度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从“视图”的角度揭示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化关系后,再从“展开图”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化关系. 设计理念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能力。”并具体阐述了空 间观念主要是指由简单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并能够把复杂的几何图形分解为简单的基本图形。正是基于此,我在设计本课时,使学生处于能动的主体地位,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学生主动探求、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能力,保护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到学习知识的快乐。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认识了部分常见的几何图形,具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但这些认知只是停留在对几何图形形状的辨别上,是零散的、肤浅的感性认识,对图形的特点 和类别没有也不可能进行深入地理性思考,所以从具体物体的外形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根据构成特点将图形分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都是学生没有经历过的体验,会感觉困难。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从物体的外形中抽象出几何图形,让学生体会到几何图形的抽象性特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和图片的抽象,了解几何图形、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概念; 2.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物或图片,感受、认识以生活中的实物为原型的几何体,并能辨别常见的几何体,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3.经历由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过程,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 4. 初步认识几何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工具,培养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识别常见的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难点:能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观察思考】 教师活动:教师播放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小学学过的图形,试着让学生说出看到的熟悉的图形. 问题1:现实世界中有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图形.在下面的图中你能找到一些熟悉的图形吗? 问题2:千姿百态的图形美化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它们除了颜色、质量、材质等性质外,在数学中还具有哪些性质? 从城市宏伟的建筑到乡村简朴的住宅,从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到街头巷尾的交通标志,从古老的剪纸艺术到现代的城市雕塑,从自然界形态各异的动物到北京的申奥标志……图形世界是多姿多彩的! 物体的形状(如方的、圆的等)、大小(如长度、面积、体积等)和位置关系(如相交、垂直、平行等)是几何中研究的内容. 设计意图 通过熟悉的鸟巢图片引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通过生活中形态各异的实物图片,让学生初步认识几何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工具,引出几何中研究的内容.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观察】 教师活动: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实物. 问题1:观察这个纸盒,从中你可以看到哪些熟悉的几何图形? 从整体上看,它的形状是 ;看不同侧面,得到的是 或 ;只看棱得到的是 ;看顶点得到的是 . 答案:长方体;正方形;长方形;线段;点. 教师活动:教师提出下面的问题并给出实物(或图片),让学生先观察然后抢答. 问题2:类似地观察下面的物体,能得到哪些熟悉的几何图形? 罐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