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67736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课件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7次 大小:569110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课件
  • cover
课件79张PPT。“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一、荐举制度中国古代的荐举形式主要有:制度荐举私人荐举官府荐举自荐一、荐举制度(一)制度荐举选贡士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一、荐举制度(一)制度荐举1.选贡士制时间:夏商周三代,为补充世卿世禄制,为没有继承权的嫡子和庶子提供了入仕机会。学在官府。一、荐举制度(一)制度荐举2.察举制 经过考察后进行荐举。盛行于两汉,中衰于南北明,其后历代皇朝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春秋时,已有通过基层逐级察举,由地方官向国君推荐人才的制度。 战国时,地方官在年终上计时,必须向中央推荐一定数额的人才,经过国君或有关部门的考核而授予官职,后来演变为察举。 一、荐举制度(一)制度荐举2.察举制 汉代的察举方法 皇帝下诏指定荐举的科目(孝廉、茂才、察廉、光禄四行、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明法、至孝、有道、敦厚、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 丞相、诸侯王、公卿和郡国守相按科目的要求进行考察和荐举 应举者按不同科目考试;或由皇帝出题策问;或由丞相、御史(东汉为尚书)及九卿策试(考试地点为太常寺或公车司马署) 根据对策的成绩高下,分别授予官职或选入郎官继续深造主管部分加试一些熟悉官事和书法,按“四科”的不同标准分别授予不同官职一、荐举制度(一)制度荐举2.察举制 四科内容: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遇事不惑,才任三辅令。(《汉官仪》卷上) 实行举者与被举者的连坐制度。一、荐举制度(一)制度荐举2.察举制 缺点:标准过于笼统;二缺乏严密的考试。 加之政治昏暗和公卿守相举荐的多是门生故吏,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弄虚作假。 东汉民谣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抱朴子》外篇卷十五《审举》)一、荐举制度(一)制度荐举3.九品中正制时间:魏晋南北朝。220年开始,九品官人法。吏部尚书司徒选用核实核查上报大中正任用贤有识鉴的官员,担任本籍州郡的大小中正小中正 按九品评定本籍州郡人才等级九品中正制使荐举之责不再属于中央和地方长官,改由专职举士的中正官负责,选用标准除经学、德行、乡议之外,增加了“状”。 “状” “品”结合,较汉代严密。一、荐举制度(一)制度荐举3. 九品中正制 在实施过程中,中正官全由士族豪门把持,品评人才也着于门北,被选用者也限于士族,推荐人与被推荐者之间又在政治、经济及生活等方面有密切联系。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门阀政治、阻塞寒素人才入仕的壁垒。一、荐举制度(一)制度荐举4. 隋代以后的制度荐举 作为科举制的补充,以一种辅助形式存在。加强了荐举与被荐举者之间的连坐和考评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收到一定的效果。特别是在一个政权初建之时,如明清两代之初,因人才不足,官吏缺乏,往往使用荐举以应急。 明清荐举并不以时文八股为重点,多试“时务策”,注意吸纳那些注意时局,关心政治实务并善于思考对策的人物。一、荐举制度(二)私人荐举1. 私人荐举的定义与起源私人荐举是臣属们以个人名义向君主举荐人才,亦称保举制,是历史上实行最久且制度化的人才选拔方法。 私人荐举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适应选贤任能的需要而产生。鲍叔牙管仲一、荐举制度(二)私人荐举2. 私人荐举的原则外举不弃仇,内举不避亲(《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祁黄羊举仇人解狐为南阳县令,举儿子祁午为军中尉。祁黄羊与晋平公一、荐举制度(二)私人荐举2. 私人荐举的原则王旦荐寇准一、荐举制度(二)私人荐举3. 私人荐举的方法具体方法为:要求具有一定资格的大臣,在对下属考察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