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685261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巩固培优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师版 学生版)

日期:2024-11-23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89次 大小:49726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人教,学生,教师,下册,历史,七年级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巩固培优学案 1、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耕地面积扩大;粮食产量提高;经济作物发展。 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手工业:已出现了手工业工场。商业:①形成商业网;②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比如:晋商和徽商。 3、人口的增长 原因: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情况:乾隆末年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积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和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 消极:人地矛盾逐渐突出,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兵兴以来,地荒民逃……其令所在有司,广加招徕……各州县以劝民耕之多寡……岁终抚按考核以闻。”材料反映清朝初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是(  ) A.鼓励垦荒,扩大可耕地面积 B.清政府不再向人们征收赋税 C.重农抑商 D.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答案】A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清朝前期统治者重视农业,清朝一统全国后,社会安定,人口的快速增长需要扩大耕地,清政府大力推行垦荒政策,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垦。到乾隆帝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据题干关键信息“其令所在有司广加招徕……各州县以招民劝耕之多寡……岁终,抚按考核以闻”并结合所学,反映清朝初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有鼓励垦荒,扩大耕地面积,A项正确; 大力发展商业在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B项; 不再征收赋税在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 推广玉米等高产作物在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基础的是(  ) A.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B.手工业的发展 C.商帮的活动 D.商品贸易的兴盛 【答案】A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 手工业的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商帮的活动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商品贸易的兴盛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 3.明清丝织业中出现的“机房”被认为是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  ) A.使用机器生产且有一定规模 B.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C.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生活用品 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 【答案】D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 明朝中后期手工业逐渐发达,体现在手工工场即家庭作坊的数量。规模扩大,生产工具与技术更新,产量增加。最重要的是当时在江浙一带(如苏州、松江)的丝织业出现了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机工”和以生产丝绸获取利润的“机户”,即早期雇佣工人与资本家。“机户出资,技工出力”标志着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形成,也就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D项正确; 使用机器生产且有一定规模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分工精细,生产有序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生活用品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的相关史实。 4.下图所示是清朝开荒执照,反映了清朝前期推行(  ) A.垦荒政策 B.轻徭薄赋政策 C.休养生息政策 D.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A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根据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