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衣 风:民歌 雅:宫延饮宴或朝会的乐曲 颂:祭祀乐歌 赋:平铺直叙 比:比喻 兴:先言他物 手法:四言为主,重章叠唱 《诗经》六义 形式 体裁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 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 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周平王举室东迁。勇 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将要遭到敌人的蹂躏, 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 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 写作背景 当时的秦国位于甘肃东部及陕 西一带,西多有强大的游牧民 族,且常会侵扰,东紧邻周朝 都城镐京,秦就是中原与外族 之间最牢固的屏障。 解题 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于秦国民歌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全诗共三章,章句对应;诗句大同 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 一边歌唱, 一边行军, 一往无前。 本诗标题“无衣”的意思是说当 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秦风 无衣 无衣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军中战歌 无 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①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②王:此指秦君。 一说指周天子。 ③于:语助词。 ④兴师:起兵。 ⑤修:整治。 ⑥同仇:同伴。 一说共同对敌。 ⑦泽:贴身内衣。 ⑧裳:下衣,此指战裙。 ⑨甲兵:铠甲与兵器。 ⑩行:往。 戈 :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 旁有枝。 矛 :长柄的兵器,矛头尖锐。 戟 :兵器名。古戟形似戈,具横直 两锋。 初读明意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 我的长袍跟你共享。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 们的戈与矛,我跟你共同对付敌人。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 我贴身穿的衣服跟你共享。 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矛和戟,我跟你共同行动。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 我的下衣跟你共享。 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铠甲和兵器,我跟你共同奔赴战场。 阅读赏析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再读诗歌,找出相同部分,思考:本诗在 结构上有何特点 有何作用 无衣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矛 戟…… 偕作 甲兵 ……偕行 岂曰无衣 同泽 王于兴师 重章叠句 修我戈矛 与我同仇 与子同袍 同裳 ■■ 重章叠句 指诗歌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 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表达效果 ● 内容和主题上:能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 主题。 ●诗歌表现力上:能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 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动词是递进式的。 第一段同仇,是情感。 第二段偕作,是行动。 第三段偕行,是方向。 战士们已经穿好了战袍,擦亮了武器, 雄赳赳气昂昂地走上了战场。 这样的战歌,就不再是平行式的单曲 循环,而是一段比一段激昂,再加上 四字一句的整齐句式,整首诗就是一 首进行曲。 无 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与子同袍长袍斗篷 与子同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