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698357

4《促织》课件(共34张PPT)

日期:2025-05-21 科目:语文 类型:课件 查看:81次 大小:430738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促织,课件,34张,PPT
  • cover
(课件网) 营谋不能 产累尽会 敢敛 户 口促 偿忧闷欲 裨 益 不 如 自 邑 有 成 久 不 售 猾 胥 报 充 征 西 有华阴 官 头 进 科 敛 此 辄 倾 数 家 里正市中 佳者笼养之 宣 德 间 官 中 才因 责 常 织 蒲松龄 居 之 蒲松龄 7788收藏@s9019920.050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 一字剑臣, 号柳泉居士。明崇祯十三年(1640)生于淄川 县(今山东淄博)。 蒲家虽非名门大族,却世代多读书人。父亲蒲 槃,自幼习举子业,乡里称博学洽闻,但科举 失意,遂弃儒经商,积二十余年,赢得家资颇 丰实。待经过明清易代之际的战乱,年纪渐老, 作者简介 无心经营,加以子女较多,食指日繁,家道便 衰落下来。他无力延师,便亲自教子读书,将 科举功名的希望寄托在儿子们身上。 蒲松龄19岁初应童子试,便以县、府、道三试 第一进学,此后却屡应乡试不中,在科举道路 上挣扎了大半生,直到年逾古稀,方才援例取 得个岁贡生的科名,不数年也就与世长辞了。 作者简介 《聊斋志异》总共近500篇,体式、 题材、作法和风格多种多样。 蒲松龄在《聊斋自志》里说“集腋 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 仅成孤愤之书”,可见作者是借此 书抒发情怀,寄托忧愤,他期望读 者的不是信以为真,而是能领会寄 寓其中的意蕴。 作品简介 《聊斋志异》结构故事的一种模式 是人入异域幻境,其中有人入天界、 冥间、仙境、梦等,另一模式是狐 鬼花妖精怪幻化进入人世间。 书中虽谈鬼说狐,却最贴近社会人 生,联系作者蒲松龄一生的境遇和 他言志抒情的诗篇,则不难感知他 笔下的故事大部分是由他个人生活 作品简介 感受生发出来的,凝聚着他大半生 的苦乐,表现着他对社会人生的思 考和憧憬。 作品简介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诗经·七月》 解读标题 解读标题 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因其能鸣善斗,自古便为人饲养。 据记载,中国家庭饲养蟋蟀始于唐代,当时无论朝中官员, 还是平民百姓,人们在闲暇之余都喜欢带上自己的“宝贝”, 聚到一起一争高下。 斗蟋蟀堪称中国一绝,至今已有千年以上历史。南宋以来描 写记载蟋蟀的名谱、秘籍多达几十种,仅清朝就有十几种。 历史上不少文学艺术大师为蟋蟀创作诗词歌赋,上至皇帝下 至黎民,爱蟋蟀者大有人在。 文本解析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 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 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里胥猾 黠 ,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明朝宣德年间,皇室里盛行斗蟋蟀的赌博,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这东西 本来不是陕西出产的。有个华阴县的县官,想巴结上司,把一只蟋蟀献上去,上 司试着让它斗了一下,显出了勇敢善斗的才能,上级于是责令他经常供应。县官 又把供应的差事派给各乡的公差。于是市上的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 蟋蟀就用竹笼装着喂养它,抬高它的价格;储存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一样等待 高价出售。乡里的差役们狡猾刁诈,借这个机会向老百姓摊派费用,每摊派一只 蟋蟀,就常常使好几户人家破产。 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 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 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 益 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 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 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 不 施 ,迄 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 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 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 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文本解析 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苦闷,想要 寻死。他妻子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