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703404

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日期:2025-05-09 科目:语文 类型:教案 查看:81次 大小:1547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中职,语文,高教,2023
  • cover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了解教材 1.了解第一单元人文主题与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 人文主题:青春激扬 2.了解单元学习任务 二、新课导入 方式一:回顾导入 回忆并背诵《沁园春·雪》 背诵后请学生齐读该诗并回忆这首诗传递了词人哪些情感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感受到了《沁园春·雪》中毛泽东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热爱之情,以及他伟大的抱负与坚定的信念。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沁园春·长沙》又传递了词人哪些情感呢?今天我们一探究竟。 方式二:人文主题导入 青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青春被誉为“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从“青春几何时,黄鸟鸣不歇”“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到“青春是希望的同胞兄弟”“青春是生命涌泉的清澈”,无数诗人赞美过它;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芳华》到《无问西东》《最好的我们》,无数光影聚焦过它。青春之重要毋庸置疑,青春之迷茫也无可避免。青春弥足珍贵却又短暂易逝,对于你们来说,青春逢盛世,意义更非凡,那么青春何为?该如何驾驭自己的青春之舟?这节课我们以《沁园春·长沙》为例,探寻本诗是怎样体现青年时代毛泽东的青春精神的。 三、学习目标 教师课件呈现本课学习目标并进行相应解释 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品味作品活泼灵动的意象和丰盈深邃的意境,领略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 (点拨:为什么要了解写作背景?学会知人论世;掌握意象与意境) 2.反复诵读,品味这首词炼字的精妙之处,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和上下片的关系。(点拨:诗词的学习离不开朗读,通过诵读把握诗词的情感;一读读准字音,了解大意;二读读出基调,披景入情;三读读对起伏,锤炼字句;四读读懂人物,感受情怀) 3.背诵并默写全词,拓展阅读毛泽东其他诗词作品,体会其诗词意境博大宏阔的艺术特色。 四、预习检查 1.学生朗读或背诵,解决字音 沁园春( ) 百舸( ) 峥嵘 ( ) 寥廓( ) 挥斥方遒( ) 浪遏飞舟( ) 2.解释疑难词语 五、文学常识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兴于宋,又名“乐府”“(长短句)”“诗余”等。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后来词牌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即:词牌决定了字数、句数、平仄声调和押韵。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也就是说词牌表明形式,词题表明内容。 词的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的分类 ①字数: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8~90个字; 长调:91个字以上。 ②片段:最短的小令只有14字,最长的长调有200个以上,每一首词有分段,词中称为: 单调:不分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篇幅较短; 双调:两段,也叫片或阕或遍,上片下片,前阕后阕; 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尤其四叠极少见。 ③风格:婉约派:柳永、秦观、李清照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沁园春·长沙》第二、三课时 六、文本解读 首先播放名家诵读与演唱视频,学生跟读,培养朗读能力。 接着,全班齐读,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哪些景色,试着用“我看到了一幅( )图”的句式进行概括。然后用一个字概括这几幅图--奇 (一)独立寒秋图 1.开头三句句式上有何特点?正常语序是怎样的? 2.9月的长沙怎可称“寒秋”?“寒秋”除了点明时令以外,还能让你想到什么? 写出了深秋的寒意,也暗示了社会环境的险恶及斗争形势的严峻。作者当时一方面受党内错误思想的排挤,另一方面受军阀通缉令的威胁,同时去广州的前路未卜,可以说身陷困境,政治生涯也处于低谷之中,因此“寒秋”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 3.词中的“独立”能否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