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808745

一《无衣》教学设计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日期:2025-05-22 科目:语文 类型:教案 查看:58次 大小:1093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无衣,教学设计,中职,语文,高教,2023
  • cover
《无衣》教学设计 《无衣》教学设计 一、教材、学情分析: 《无衣》选自《诗经》,在初中和高一阶段学过许多《诗经》篇目,对其相关的文学常识和鉴赏方法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因此需要先梳理学习过《诗经》篇目,了解学生的前理解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但重点应聚焦于对国风的理解和重章叠句效果的感悟。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学习《无衣》,掌握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 3. 体会乐于为国效力的无私品质和浓郁的家国情怀。 三、重点难点 1.学习《无衣》,掌握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 2. 体会乐于为国效力的无私品质和浓郁的家国情怀。 四、学习方法 朗诵、合作交流 五、学习流程 (一)回顾《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诗经》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本来只是一本诗集,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中。 2、内容:风、雅、颂。 风(160篇):民间乐歌,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雅(105篇):宫廷乐歌,分《大雅》、《小雅》,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40篇):宗庙乐歌和舞歌,为宗庙祭祀之用。 3、手法:赋、比、兴。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铺排陈述和一般陈述两种情况;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二)知人论世(了解诗歌背景) 《无衣》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于秦国民歌。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导致戎族入侵。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周王朝,与周王室休戚相关,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一首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标题“无衣”的意思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三)、整体感知,朗诵诗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注释】 袍:长袍,类似于斗篷,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披风。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王于兴师: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于,句中助词;兴师,起兵,意思是周王出兵打战。修:整治。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头平,矛头尖锐。同仇:同伴。仇,匹偶。一说共同对敌。泽:同“襗”,贴身穿的衣服,即内衣。戟(jǐ几):具有月牙形锋刃的长兵器。偕(xié斜)作:一起准备,共同行动。裳:下衣,这里指战裙。甲兵:盔甲和兵器。偕行:一起出发。 【译文】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长袍跟你共享。 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跟你共同对付敌人。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贴身穿的衣服跟你共享。 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矛和戟,我跟你共同行动。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下衣跟你共享。 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铠甲和兵器,我跟你共同奔赴战场。 (四)、研读文本,内容赏析。 1、从课文字面来看,本诗歌有什么特点? 明确:每一节都在重复,在重复的同时又有些微的变化。 2、变化的部分是哪些? 明确:每章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 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