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825646

第八单元 学习任务 课件(共22张PPT)

日期:2025-05-0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4次 大小:1398657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第八,单元,学习,任务,课件,22张
  • cover
(课件网) 第八单元 高中 部编版 语文 单元学习任务 01 学习活动一 “责任与担当”专题讨论 魏征有感于守成之难,敢于犯颜直谏;王安石不避众议汹汹,坚持变法除弊;杜牧总结秦朝覆亡教训,意在针砭时弊;苏洵探究六国破灭缘由,旨在警示当朝。他们胸怀天下,勇于担当,拳拳之心见于字里行间。认真阅读本单元课文,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围绕“责任与担当”的话题,小组选定一个议题(如“古代士人的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等),各自准备发言提纲,召开一次专题讨论会。 责任是一个人分内应做的事情,也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 何谓“责任”? 怎样“负责任”? s 无论是道德责任,还是法定责任,都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一切追求文明和进步的人们,应该基于自己的良知、信念、觉悟,自觉自愿地履行责任,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自己的奉献。 何谓“担当”? 担当是一种态度。它需要我们有“铁肩担道义”的气魄,有舍我其谁的大公大勇之心,不计较得失,不踌躇功过,不在乎流言,让自己成为基石,担当起家庭、社会、民族、国家赋予我们的使命。不躲避、不推诿、不迷失,坦荡荡,此乃大丈夫也。 怎样“担当”? 担当需要勇气,更需要行动、能力和智慧。担当不仅仅是匹夫逞一时之勇,莽夫抒一时之气,它更需要我们有敏锐的判断,有坚实的双肩。 例如 陈金水献身祖国气象事业:陈金水从气象学院毕业后,离开山清水秀的浙江只身来到青藏高原。他在世界屋脊建立起世界上最高的气象站。在卧室里悬挂着“祖国的气象事业高于一切”的横幅,以表明自己的心迹。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02 活动二 对国家社会问题的理性思考 国家兴盛之时,居安思危,大胆谏言,防微杜渐;国事艰难之际,多方运筹,寻求济世安民之道。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古人面对国家社会问题时的理性思考。阅读本单元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王安石与司马光同朝为臣,素有私谊,但在变法问题上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很多方面甚至针锋相对。试着根据《答司马谏议书》,推断司马光来信的基本观点,再阅读司马光《与王介甫书》,看看其内容与你的推断是否相合。你认为他们二人谁的观点更有道理?全班同学分为两个小组进行辩论。注意深入阅读课文,参考相关资料,把握二人思考问题的基本立场和秉持的主要观点。 2.战国时的六国,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却亡于秦国,吸引了众多论者的目光。杜牧认为是由于六国之君未能“各爱其人”,苏洵则认为弊在赂秦。阅读杜牧《阿房宫赋》、苏洵《六国论》,比较文章思路的不同,并联系相关历史背景探究两篇文章各有怎样的针对性。 3.理性的声音需要理性地表达,这就要求观点鲜明,言必有据,运用合适的论述方式法(如比喻和类比)等。选取本单元一篇课文,从理性表达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写一篇短论。 学习任务群 人文主题 篇目 作者 朝代 文体 理性声音 说理艺术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责任与担当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唐 奏疏 皇帝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直言进谏 比喻对比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宋 书信 大臣要帮助皇帝“除弊”、进谏 正面回应 据理反驳 《阿房宫赋》 杜牧 唐 辞赋 秦朝的灭亡是因为不施行仁义 以史为鉴 铺陈对比 《六国论》 苏洵 宋 史论 六国是因为贿赂而亡国 借古讽今 比喻对比假设 围绕“古代士人的担当精神”,你认为四篇文章的作者站在怎样的角度?发出了哪些理性的声音? 《谏太宗十思疏》:唐太宗说,魏征像一面镜子,可以让自己“明得失”,的确,作为太宗皇帝的谏议大夫,魏征可谓是尽职尽责。这篇奏疏,虽说是给皇帝提建议,用语委婉,但它就好比《皇帝守则十条》,时刻规范、监督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