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843433

《无衣》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日期:2025-05-22 科目:语文 类型:教案 查看:14次 大小:3558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上册,模块,基础,2023,高教,语文
  • cover
《无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学习《无衣》,掌握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 3. 体会乐于为国效力的无私品质和浓郁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无衣》,掌握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 2. 体会乐于为国效力的无私品质和浓郁的家国情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完成提空题。 (1)《诗经》是我国第 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 到 时期的诗歌305篇。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 》。 (2)《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 、 、 三类。《诗经》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特征是大量运用了 、 、 的表现手法。 二、了解背景,助力赏析 1.作品出处介绍 秦,古秦国在西犬丘(今甘肃天水南部,包括西汉水流域大部),东周初,因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开始列为诸侯,改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自此逐渐强大起来。统治区大致包括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秦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十五国风之一,共十篇,为秦地民歌。 《汉书 。地理志》说:“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逼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崇尚)气力,以射猎为先。”所以在秦风中,有一种在别的风诗中少见的尚武精神和悲壮慷慨的情调。 ———《国风·秦风·蒹葭》 2.写作背景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是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秦国军队出现的“无衣”情况与其士兵来源有关。当时的秦国实行的是“爰田制”,亦称“辕田”,其经营方式是:国家定期将土地按上、中、下三等分配给奴隶耕种,奴隶主只管收取十分之一的劳动成果,到了战时允许这些奴隶去当兵。兼以秦地尚武之风的盛行及秦国对军功的奖励,秦国的奴隶们也很愿意参战获利。他们没有能力自备服装兵器,所以就出现了“无衣”的情况。 四、出示诗文,指导朗读 1.朗读指导 秦风·无衣 【朝代】先秦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朗读指导 例 句 句式特点 语调 岂曰无衣? 设问语气 升调 与子同袍。 肯定语气 降调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肯定语气 紧急语速 (2)名家范读,学习朗读 提示:这首诗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 五、吟咏战歌,梳通诗意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诗意: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长袍跟你共享。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跟你共同对付敌人。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诗意: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贴身穿的衣服跟你共享。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矛和戟,我跟你共同行动。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3.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诗意: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下衣跟你共享。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铠甲和兵器,我跟你共同奔赴战场。 六、品读战歌,体会情感 1.找出诗歌各节在用词上的异同之处,分析本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