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843480

《无衣》习题-【中职专用】高一语文习题(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日期:2025-05-22 科目:语文 类型:试卷 查看:29次 大小:463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习题,上册,模块,基础,2023,高教
    《无衣》练习题 一、夯实基础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岂曰无衣( ) 与子同袍( ) 王于兴师( ) 修我戈矛( ) 与子同仇( ) 与子偕行( ) 【答案】:yī páo shī gē máo chóu xié xíng 2.阅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①与子同袍: ②王于兴师: ③同仇: ④泽: ⑤偕作: ⑥甲兵: 【答案】:①我和你同披一件战袍 ②秦君出兵打仗③共同对付敌人 ④同“襗”,贴身的衣物。 ⑤共同行动。 ⑥铠甲和兵器。 3.在下列句子中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 ①《无衣》中,描写君王要发兵,战士们修理戈矛准备战斗的句子是:“ ”。 ②《无衣》中,表现战士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句子是:“ ”。 ③《无衣》中,强调战士们整装待发、全副武装的句子是:“ ”。 【答案】:①王于兴师,修我戈矛②与子同仇③修我甲兵 4.下列有关《诗经》常误,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字现实主义传统的监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 “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 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艺。 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错误。《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此诗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故选D。 5.《无衣》这首诗主要采用了哪种手法?( ) A. 赋 B. 比 C. 兴 D. 重章迭咏 【答案】D。 【解析】全诗采用了《诗经》常见的重章迭咏的结构形式,各章基本上相同,而只换了几个字,起到加强情感抒发的作用。 二、阅读提高 (一)课内阅读 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第1-3题。 1.下列对《无衣》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章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 B.第一、二章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C.第三章诗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一同出发这一愿望。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 2. 《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什么? 答: 3.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本诗表达的情感。 答: 4.请简述《无衣》这首诗的主题。 答: 5.请分析《无衣》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 答: 【答案】: 1. C【解析】C项,“第三章诗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一同出发这一愿望”错。“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与前两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表达的感情相同,都是表达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 2.《无衣》使用了赋和重章叠唱的手法。本诗没有使用比喻,而是采用铺陈排比的手法在重章叠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