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归去来兮辞(并序)》说课稿 开场白: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并序)》. 说教材: 《归去来兮辞(并序)》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描写的是诗人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高中生要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一定数量的名篇.《归去来兮辞(并序)》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要重视诵读和背诵.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辞赋的特点,了解文中陶渊明所述之志。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鉴赏本文感情真挚、用语朴素、用典自然等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德育目标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高尚情操,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理解述志中流露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本文属于辞赋,宜抓住辞赋押韵的特点,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手段,在指导诵读中引导学生鉴赏课文。 2.点拨教学法。以文中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为重点进行点拨教学。 3.探究拓展法。提倡学生进行浅近的研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小题目,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探究未知的兴趣。 一、导语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总结: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板书文题) 三、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隔开的层次和段落,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梳理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 五、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据“情”的表达需要,有感情地朗读 提示:第1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2、3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有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4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应读得旷达、悠然。 教师引导学生对一些能够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进行揣摩,以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志。 六、“辞”这种文体的介绍: 战国后期楚国的诗人开创的,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跟楚地的生活、山川风物有关,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辞仍然是诗,则重于抒情。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进行总结。 1.感情真挚,语言朴素,音节谐美,犹如天籁,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作者直抒胸臆,不假涂饰,自然真纯可亲。 (追求旷达疏放的时代有很大关系) 2. 引用典故,仿佛信手拈来,语如己出,浑然无用典之迹。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引用《论语 微子》楚狂接舆的歌词“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稍加点化,形神俱备 七、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