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登山临水,安放心灵———古代文人笔下的山水与人生 (《赤壁赋》《登泰山记》联读 感受古代文人笔下的美景,关注作品中的景物描写 和人生思考。 探讨历代文人寄托在赤壁与泰山上的不同情 思,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 学习目标 探寻文化视域中的“自然”。世界读书日临近,学校清泉文学社 发起了一个以“登高览胜,文化寻根”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并准备刊发一期文化专刊。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为“中国文人的赤 壁、泰山情结”,活动内容主要有三项: 一是品读赤壁水月与泰 山景观;二是感悟作者的精神境界;三是探寻赤壁与泰山的文化 意义。 【情境任务】 活动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中国文化的传统, 《赤壁赋》和《登泰山记》分别是“乐水”“乐山”的名 篇,请分别梳理两篇文章所描绘的山水景物以及蕴含的感 情和哲思。 赤壁夜景之水月 第1.2段 历史联想之水月 第3段 哲理思考之水月 第4.5段 重点语句 景物特点 情/理 1.苏轼的《赤壁赋》以“水”“月”为主要自然景象来串联全文,寄寓 作者的感情和思考。请对此加以梳理,完成表格。 赤壁夜景之水月 第1.2段 历史联想之水月 第3段 哲理思考之水月 第4.5段 重点语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 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 茫然 爱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 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 长终 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 也 月:盈虚者如彼,而卒莫 消长也 惟江上之清风....取之无 禁,用之不竭 景物特点 静谧、开阔、迷蒙、光影 闪动、如入仙境 广阔、无穷、永恒 变、不变、无主 情/理 乐甚 沉醉于自然美景,内心愉 悦,感到自由 愀然、哀、悲、羡: 人在自然的广阔永恒面前 显得无比渺小短暂 喜而笑: 变与不变的哲理思考,认 识到可以随意享受自然的 美景 山景 日景 重点语句 景物特点 情/理 2.姚算的《登泰山记》以“山”“日”为主要自然景象来书写游山经过 和沿途所见,请仔细阅读《登泰山记》,梳理课文内容并完成表格。 山景 日景 重点语句 ①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古长城也。 ②四十五里,道皆……蹬几 不可登。 ③山多石,少土……而雪与 人膝齐。 ①及既上,苍山负雪……若 带然。 ②戊申晦,五鼓……而皆若 偻。 景物特点 规模宏大、高俊陡峭、寒冷 静穆 千变万化、雄浑壮观、气势 磅礴 情/理 喜爱自然山水 喜爱自然山水 活动二: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比较阅读《赤壁赋》和《登泰山记》, 写一则阅读札记,在课堂上互相交流。札记中包含以下内容: ①关注语言形式(如修辞、句式、用词等),分析《赤壁赋》和《登泰山 记》分别是如何在写景中融入情感的; ②比较两篇文章中“情景关系”在具体表现上的异同; ③也可以记录下自己对两篇文章的阅读困惑或疑问。 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来看,苏轼的《赤壁赋》描写景物和抒发情 思,“情”的表达是外显的;而姚鼎的《登泰山记》几乎是纯粹 纪实性的记叙和描写,“情”的表达是内隐的。 《赤壁赋》中外显感情的表现: (1)直接写具体情绪的词句,如“于是饮酒乐甚”“苏子愀然”“客 喜而笑”等,直接揭示了文章中三个层次的感情变化。 (2)作者运用各种语言形式的变化和修辞手法,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自 己内心的感情。如第一段中,运用动词“诵”“歌”“纵”“凌” 形容词“浩浩乎”“飘飘乎”,名词“一苇”“万顷”的对比,“徘 徊于斗牛之间”的拟人,表达自己对赤壁秋江夜景的欣赏和陶醉,泛 舟时内心感到无比自由、畅快、逍遥。 《登泰山记》隐形情感 通过想象姚鼎笔下泰山日出的画面,从景物特征和整体意境来体会隐含其中、与之冥合 的作者的“情志”。 第三段:泰山日出分为五幅画面:坐待日出、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