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狂想曲 设计理念 在音乐欣赏活动课的实践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与创造,把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质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让学生在编创与活动中去体验音乐的美感,提高他们的音乐感受、表现、表现、创造的能力,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学的愉悦,从而受到情感的陶冶。 教学目标: 1、 聆听音乐《森林的歌声》、体验乐曲中大自然的真实音响与美妙乐音的完美结合,激发其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2、了解笛子、提琴、吉他等乐器在表现音乐中的作用。 3、 能听辩音乐的各段主题曲调,在欣赏《森林的歌声》过程中,记忆各段主题曲调演奏的顺序并展现出来 教学重点:能听辩音乐的各段主题曲调,在欣赏《森林的歌声》过程中,记忆各段主题曲调的演奏顺序并展现出来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乐于参与并能自信的协作完成编创活动,体验合作中的快乐。 教学过程: 1、故事导入。 2、聆听教学《森林狂想曲》 初听全曲 让学生感受到它的音乐情绪从而引出音乐的曲目———《森林狂想曲》。 老师用陶笛演奏第一部分,简单介绍陶笛。它是一种吹奏乐器,与哪种音色比较接近,由此引出笛子。 三、、分段欣赏 (一)、欣赏主题A 点击第一段音频,让学生听出来是什么乐器。然后简单介绍乐器。(竹笛) 再次聆听,知道了这个竹笛的音色,最后一次聆听,从而听出作曲家想要表现得情绪和表达的意境。然后跟着钢琴唱谱,唱两遍。然后再让学生拿起自己的竖笛练习下。师下去指导。第一遍,节奏不到位;第二遍,情绪加进去;最后一遍,完整的演绎。 (二)、欣赏主题B 点击第二段音频,听辨乐器,第一次听不出来,再次聆听,听出是吉他演奏的。 同样的乐曲,让学生听出另一段音频,引出小提琴演奏的第二段音乐。播放音频(小提琴) 作曲家不仅用了小提琴、吉他来表现这段音乐,还用上了前面用过的竹笛来演奏。播放音频(竹笛) 从作曲家在这首乐曲当中用上了小提琴、吉他和竹笛等乐器交替进行,引出想要表现怎样的情境和情绪。带着这种情绪边哼唱遍甩丝带,去感受第二段音乐。 (三)、欣赏主题C 简单介绍手铃,手铃的演奏方式好几种,讲解一种进行示范,然后让学生跟着老师摇一摇,感受一下。播放音频(第三段)让学生感知手铃加在哪里最合适,点一下弱起小节。然后学生跟着老师的哼唱来表演,最后跟着音乐。 再次完整的聆听全曲(第二遍)让学生边听边分析是哪一主题的音乐并且用手势表示。 完整地聆听,并为三段旋律排序。 (前奏—A—A—B—A—B—C—A— 间奏—A—B—A—B—C—A—尾声) 四、成果展示,全班表演 手上拿蛙鸣筒的同学在乐曲的前奏、间奏和尾声部分都要演奏,当出现主题A的时候让第一组的同学用竖笛来演奏;当出现主题B的时候让第二组的同学边哼“lu”边甩丝带;当出现主题C的时候让第三组的同学拿起自己的手铃,在需要进入手铃的时候加进去。然后全班表演。(播放全曲音频第三遍) 五、课堂小结 保护大自然是我们应尽的义务,除了这首曲子还有很多曲子在提倡人们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课后,让同学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收集这样的曲子。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