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结籽高又高》教案 教材分析: 《什么结籽高又高》这首歌选自歌舞剧《刘三姐》,由著名音乐家雷振邦编曲,音乐素材多来自广西壮族民歌,是一首活泼风趣流传很广的歌曲。歌曲为五声徵调式,采用2/4、3/4变换节拍,用领唱、合唱的形式,使渲染情绪的衬词“哎”带有某种“呼唤性”,充满着积极乐观的情绪,形成了歌曲淳朴诙谐的风格。这首歌曲还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歌词口头化、生活化,犹如一首充满生活情趣的即兴创作。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整体上处于少年心理向青年心理过渡期,既带有少年的天真,有时常表现出青年人的成熟。 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对事物体验的深化,六年级学生内心世界比较丰富。除了注意事物外表的形式之外,更注意对事物的分析和主观体会,对很多问题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回答。 六年级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较端正,学习积极性较高,经过六年的音乐学习,具备一定的音乐学习经验和方法,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主要任务。在一定程度上有竞争意识,大多数学生有自尊心。有一定的思想,可以在展示活动中,表现出自己的作品。 教学方法和策略: 1.情景教学法:(多媒体制作课件形象生动,动静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等多种感官的作用)。这是一种最直接的视听上的有效教学方法,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通过对广西人文地理的欣赏,把学生仿佛带入了广阔的广西大地中,既避免了枯燥的说教形成,又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作品 2.启发开放式教学:(由于音乐有不确定性,每个学生感觉不一定相同,所以我采用启发开放式教学)。音乐审美中要求体验到音乐的意境。在教学中多运用语言这一根据的艺术魅力,口头引导创设情景,让学生在优美、诗意的语言引导下,完成对音乐作品已经的体验和感受,从而达到最终的审美效果。 3.采用“引导———激情———拓展”的课堂教学方法。这一模式的课堂教学,使课堂结构有理有节,抑扬得当,从而使学生能够紧紧地围绕教师的课堂设计自觉有序地进行有效性学习。 4.听唱法:听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从音响中获得,所以我采用听唱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什么结籽高又高》并了解什么是变拍子;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广西,以及了解广西壮族的民俗风情,充分感受壮族“对山歌”的魅力及其风格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自编歌词,模拟“对山歌”这一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间风情,感受创作的乐趣,从而喜爱上“对山歌”这一民歌形式。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用优美的嗓音、有感情地、准确演唱《什么结籽高又高》; 2.了解“对山歌”的特点,并能自编歌词,尝试“对山歌”,感受到“对山歌”的乐趣,从而喜欢上这一民歌形式。 难点: 1.歌曲最后两句的学习; 2.自编歌词,尝试“对山歌”。 教学、具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纸、笔等 预习要求: 查阅刘三姐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2、 发声练习 下行音阶开口音a的,教师提示发声的要求、方法。 三、感知广西的民俗风情,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广西风景(师:同学们,快乐的音乐之旅又开始了,今天陈老师要带你们去广西去看一看闻名天下的桂林山水。) 生欣赏桂林山水的风景 师:桂林的山高水也清,有道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山山水水之间到处都传唱着许多动人的山歌。传说中有一个人的山歌唱的最好,你知道她是谁吗?对,她是刘三姐,刘三姐是壮族人民心中的歌仙,她唱的歌山也爱听,水也来和。哎,刘三姐正和她的伙伴们在对山歌呢,咱们也去凑凑热闹好不好?不过我有两个要求。 2.欣赏《刘三姐》对歌片段,感受“对山歌”。 边看边思考: ⑴对山歌有什么特点? ⑵对山歌的内容都和什么有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