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对花》教案 一、课时: 本节课安排为1课时,预计40分钟,以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歌曲的内涵和演唱技巧。 二、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选用河北民歌《对花》,该歌曲不仅富有地域特色,还通过其独特的问答形式展现了民间文化的智慧与趣味。在教材中,通过对花的描绘,不仅引起了学生对四季自然变化的兴趣,还潜移默化地传递了生活中的情感和对美的赞美。《对花》的曲调优美,旋律简单易学,适合小学生的演唱能力。课堂通过这首歌,引导学生体验独特的河北民歌文化,锻炼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和合作意识。 三、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年龄在8至12岁之间,属于小学阶段。这一阶段的孩子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但同时也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和节奏感不强的问题。由于以往的学习主要集中在流行音乐和简单的儿歌上,学生对传统民歌的认识较为有限。针对这一特点,老师将通过有趣的活动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河北民歌的学习中来,促进对地方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四、教学目标 1.审美感知: 学生能够通过聆听和学习《对花》,识别并欣赏其旋律特点,体验到何为“美”以及河北民歌特有的韵味,从而培养审美能力。 2.艺术表现: 通过多次的朗读和合唱,学生能够用富有感情的声音演唱《对花》,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并在演唱中展现出自由、表达的能力。 3.创意实践: 鼓励学生在课后根据所学歌词创编相关的动作或新歌词,结合表演活动,提升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4.文化理解: 学生通过学习《对花》,能够了解到河北民歌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增强对地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对其他地域文化的兴趣和探索欲。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用富有河北地方特色的音调、有表情地演唱《对花》,并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意识和表演能力。 2.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河北民歌的地方特色,以及在演唱中自然运用“上滑音”的技巧,从而丰富歌曲的表现力。 六、教学方法 听歌法:利用音频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激励学生对歌曲的思考与理解; 示范法:教师通过演唱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演唱技巧; 合作学习法:通过分组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培养协作意识。 七、教具准备 音响设备和麦克风 手绢(用于舞蹈表演) 投影仪及相关课件(例如,歌曲背景、歌词的多媒体展示) 《对花》的乐谱及歌词打印件 标记笔和白板用于板书 八、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1.引导提问: 通过出示手绢,提问学生:“你们觉得手绢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接着,再引入河北民间舞蹈的特点,借此了解节奏和动作表现的重要性。 2.欣赏歌舞: 播放一段河北民间歌舞的视频,感受热闹的氛围,让学生通过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初步接触到河北民歌的生动表现。在视频播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歌舞的表演技巧和文化内涵,引起他们的共鸣。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感知 1.观看并讨论: 再次播放《对花》的音乐片段,之后组织学生讨论他们所感受到的情绪和歌声的特点。提问道:“这首歌带给你们怎样的感觉?”,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听歌理解: 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聆听歌曲,教师适时引入“对花”的歌曲名,由此引导学生分析其问答式的演唱形式以及歌词的内容,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讨论热情。 (二)探究 1.范唱与讨论: 教师亲自演唱《对花》,强调歌曲中的关键字词与情感。接着,提问学生:“如果让你给这首歌取个名字,你觉得哪个歌名更合适?”通过这个互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选题能力。 2.学习对唱形式: 通过问题互动让学生归纳“对唱”的概念和特点,可以启发学生讨论“对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