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唱歌《拔根芦柴花》 教学目标: 1.学习《拔根芦柴花》,了解江苏民歌特点。 2.通过演唱,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喜爱,并能有感情的演唱《拔根芦柴花》。 3.认识装饰音:下波音记号、倚音记号,并学会其唱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启发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激发学生热爱中国民歌的思想感情。 难点:各种装饰音的演唱,一字多音的演唱。 教学准备:多媒体、PPT、钢琴(电子琴)、分好学习小组(小组长)、响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的音乐之旅我想用诗句来开启。 PPT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 。生齐回答:扬州!(师点击PPT出示“扬州”。)扬州景色优美,让我们跟着孟浩然一起到扬州去游览吧。(PPT播放课件,背景音乐为《拔根芦柴花》伴奏) 师:怎么样,陶醉了吧!告诉你们,扬州不仅风景优美,那里的民歌也很有名呢!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首非常经典、好听的扬州民歌《拔根芦柴花》。(PPT出示歌谱) 三、学唱歌曲 1.播放歌曲,学生听赏,感受情绪。 师:让我们先来闭眼欣赏《拔根芦柴花》,感受一下这首歌曲的情绪(PPT)是怎样的?(学生听后回答,师总结出示:优美抒情) 2.师范唱,学生听赏,熟悉旋律。 师:同学们感受很正确。那么歌曲的曲调是婉转多变的呢还是平铺直叙的?请你再来欣赏?(师范唱,生回答:婉转多变) 3.学唱歌曲。 同学们真棒!接下来我们就来学唱这首曲调婉转多变的《拔根芦柴花》。 (1)学唱歌谱 ①师:请同学们先观察曲谱,寻找“歌曲中用了哪几个音?”(12356)这就是中国民乐的创作特点,没有4和7,使歌曲听上去婉转、优美,富有中国味儿。 ②教师逐句教唱(不带下波音记号的)一遍———随琴划拍齐唱一遍。 师:同学们唱的真好!请同学们再观察曲谱,找一找歌谱中又多了一些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加入了装饰音) 师出示PPT(框出装饰音):同学们分析的真好。江南小曲如同江南的山水一样柔美、婉转,人们给音乐加上不同的装饰音来表达他们细腻的情感。在这首秧田歌里,下波音的运用增添了乐曲欢快的情绪,更好地表达了劳动的欢乐。也正是这些装饰音的加入才使歌曲变得富有民歌韵味儿。 ③学习下波音记号:请看这个装饰音,它叫“下波音记号”(PPT出示):它的演唱方式是(生齐读):由本音开始,很快进入下方相邻的音,然后再很快回到本音上。(举例3范唱,学生举一反三唱2) 师:很好!(指着倚音)这些装饰音叫:(PPT生齐读:倚音)。顾名思义,倚音就是依靠在主音上的音,它的演唱是从倚音开唱,快速滑向主音。(指着一个范唱,其余生唱) ④师弹琴,生加入装饰音再演唱曲谱一遍(出现问题及时纠正)。 (2)学读歌词 师:同学们真棒!请看歌词(PPT出示),这首秧田歌表面上看歌词分为三段,实际上只有哪个乐句具有实在意义,是“实词”?(生答)请大家按节拍朗读歌词(用响板击拍)。这三句话告诉了我们所有的幸福生活都是要靠劳动得来的,所以说,民歌是产生于劳动中的艺术。(出示PPT)其余两个乐句全都由固定的衬词构成,使歌曲的演唱变得更丰富。同学们,看看这首歌的衬词里面有许多花———芦柴花、玫瑰、玉兰花、芙蓉、牡丹。你们知道吗?在中国民歌中,“花”是一个普遍的演唱主题,有以花喻人,借花表达情爱;有歌颂大自然,传授自然知识的;还有的是借花起兴,以花为歌唱的媒介,而花本身无特定的含义。今天我们学唱的《把根芦柴花》就是这一类的。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衬词来完整地朗读一遍(用响板击拍,适时地纠正节奏)。 (3)学唱歌词 师:旋律我们会唱了,歌词会读了,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跟着琴声演唱吧!(师弹琴,生唱歌)请别忘了我们刚才练习的下波音和倚音的演唱哦! (如果再出现唱的不准的地方提出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