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江南春》 教学阐释 【教材解读】 1.《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辽阔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与明媚繁丽,也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更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2.《江南春》是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首古诗。本单元导语“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指向“环境保护”的主题。但保护环境绝不仅喊声口号,而是要通过对相关文章的品读,在具体的语境中自然而然受到情感的冲击和思想的启发。 3.《江南春》不仅承载着保护环境这一人文教育的目标,同时也要求落实阅读训练要素即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学情分析】 1.经过之前的学习积累,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解诗题、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这六步法是古诗教学应用最为广泛的,为学生学习古诗提供了抓手。但由于学生的认知程度及个人理解能力有限,对诗人情感表达的理解有待进一步深入。 2.六年级学生大多数已经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注重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诵读中国优秀诗篇,增长知识,彰显文化,弘扬传统。 语言运用: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江南美景,背诵古诗。 思维能力:能抓住诗中景物描写的词语,理解诗人对江南春景的高度赞美与无限神往的情感。 审美创造: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抓住景物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眼中江南春景的繁盛与美丽多姿。 【教学重点】 恰当运用借助借助注释、边读边思 等,读懂诗句,感受诗人眼中江南春天的独特景色,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古诗经过长时间的流传,时代背景迁移,诗人融于诗中的情绪、情感其实还是难以把握的,所以古诗的学习应彰显朗读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情感的体悟。 2. 突破“烟雨”这一意象背后的文化意味。 【教学方法】 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我国民族思想、文化、生活的起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江南春》以其独特的形式记载了江南春景的繁盛和多姿,应充分发掘诗词背后的涵义,赋予其更为丰富的人文情感,激发学生热爱中国文化,提升文化自信。为此,我的教学方法如下: 1.创设情境,感知美点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3.入情入境,朗诵为主 【课程设计】 本诗教学着眼于“千里”的层层递推,让学生通过诗中描绘的: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四百八十寺、烟雨,这些景物来感受想象江南春景的繁盛与美丽多姿。首先,从“绿映红”入手,初步感受“千里江南”的生机与繁盛,也通过杜牧的“红绿”诗的比对,初步了解杜牧的个性,为下文观点提炼做铺垫。其次,从“千里”与“十里”故事的讨论,来感受杜牧用笔的大气与开阔。最后,从诗句画面入手,让学生通过想象千里江南的美景,而形成自己的江南。(
课件网) 江南春 唐 杜牧 日出江花红胜火 草长莺飞二月天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春天,遂想起/江南/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蜓于其中/(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江南/小杜的江南…… 余光中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绿 红 据统计,在《樊川诗集》中收杜牧诗258首,使用色彩词近100次。其中,“红”“绿”加起来有72次。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春天,遂想起/江南/小杜的江南/那是——— 春天,遂想起/江南/小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