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南宁高二检测)近年来,西安附近出土了许多汉代铁农具,不仅数量多, 种类也比较齐全,但从不同地点出土的同类铁农具,形制、大小几乎相同。这说明汉代 ( ) A.农业生产由政府组织 B.铁农具生产的标准化 C.铁农具开始广泛使用 D.农业劳作方式多样化 【解析】选B。据材料“从不同地点出土的同类铁农具,形制、大小几乎相同”等信息可知,当时铁农具有着标准化的生产,才会使不同地点出土的同类铁农具,形制、大小几乎相同,故选B。由材料无法得出农业生产由政府组织的结论,排除A;铁农具开始广泛使用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材料未涉及农业的劳作方式,排除D。 【补偿训练】 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工具虽然不断改良,但总体变化不大,其进步主要是制造生产工具的原材料的变化。以下情况符合史实的是 ( ) A.夏代主要是青铜制工具 B.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用于生产 C.商代单一使用石制农具 D.西周时期的铁制农具已普遍推广 【解析】选B。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出现,促进了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故选B。夏和西周,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是木、石、骨、蚌材质的农具,排除A、D;商代有少量青铜工具,排除C。 2.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下图为该书的一幅插图,该图可用于研究当时 ( ) A.畜牧业发展情况 B.农业灌溉工具的进步 C.铁犁牛耕的普及 D.水排对生产力的推动 【解析】选B。从图片信息可知,该图反映的是通过畜力带动灌溉工具翻车运作的信息,故选B。材料未涉及畜牧业发展情况,排除A;材料未涉及铁犁牛耕普及的信息,排除C;材料未涉及水排,排除D。 3.在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画中可以看到当时的脚踏三锭纺车,元代农学家王祯所著的《农书》中,除了对手摇和脚踏纺车作了全面总结外,更介绍了另外两种新的纺车:大纺车和水转大纺车。这反映出元代 ( ) A.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B.纺织技术取得进步 C.家庭手工业的普及 D.手工业技术水平高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东晋存在脚踏纺车,元代又出现了新的纺织工具,说明纺织技术取得进步,故选B。材料并未提及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状况,排除A;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家庭手工业普及的结论,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纺织技术的进步,并不是元代手工业技术水平,排除D。 4.(2024·大连高二检测)“夫在耘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专心从事此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材料提及的中国古代手工业 ( ) A.生产者脱离农业劳动 B.规模小且为家庭副业 C.其产品皆于市场出售 D.手艺传承归行会负责 【解析】选B。材料描述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其特征是规模小且手工业仅为家庭副业,故选B。生产者脱离农业劳动,与小农经济特征不符,排除A;小农经济的特征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而非皆于市场出售,排除C;材料没有描述行会信息,排除D。 【补偿训练】 1.(2023·驻马店高二检测)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妇人纺绩,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 ) A.土地过度集中现象 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家庭式劳作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解析】选C。据材料“妇人纺绩,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可知描绘的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小农户家庭式劳作,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土地过度集中,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有田者无力可耕,排除B;地权与劳动者契合,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 2.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伴随生产工具的进步,古代社会劳作方式发生了变化。《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表明 ( ) A.铁犁牛耕技术逐渐推广 B.当时民众的赋税非常沉重 C.统治阶级鼓励小家庭政策 D.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形成 【解析】选C。题干材料中规定的主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