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075176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体积单位与长方体的体积 教案

日期:2024-11-25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8次 大小:2898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体积,北师大,五年级,下册,单位,长方体
  • cover
体积单位与长方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以前在听《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时,总觉得在此基础上,只要稍微点拨一下,学生就很容易理解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所以,今天,我做了一点尝试。 本节课蕴含的数学知识是体积概念———体积单位———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这样一个逻辑思维过程。 我重在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具有很强的直观依赖性,比较容易感知的是图形的外显性属性特征。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测量、拼摆、想象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并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体积观念,让学生真正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体积单位。同时让学生从教学活动中感悟到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其本质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从而形成长方体体积计算的过程。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积累经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3.使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意义,并能简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1.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体积观念。 2.理解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小故事《装杯子》 二、创设情境,揭示体积概念 师:为什么放了石子,还能放沙子和水呢? 生:因为石子与石子之间还有空隙。所以还能放沙子和水。 师:是啊,石子没有占满杯子的空间,我们还可以放沙子和水。由此可以看出,石子、沙子、水都占据了一定的空间。(板书:空间) 师:老师站在这里,占空间了吗?你坐在这里占空间了吗?我和你谁占得空间大呢?(板书:大小) 师: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物体的体积。(板书:体积) (出示两捆接力棒) 师:它们的体积谁大呢?为什么? 师:当每根接力棒的体积相等时,只要数出每捆的根数,问题就解决了。 三、创设疑问,引出体积单位 1.这两个长方体呢? 谁的体积大? 师:左边那个?右边那个?还是…… 师:从大家的反应和眼神,我看出来了,是不是拿不定主意了。看来,要比较它们的体积,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回顾一下,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困难,当时是怎样解决的。那时的经验和方法会不会对今天的新问题有所启发呢? 师:这位同学是不是回顾了以前的知识,他想到哪儿了,(点击课件) 师:其实我们在研究面积的时候,也曾遇到类似的困难,谁的面积大?后来我们用正方形作为测量标准,在两个平面上密铺,数出它们各自含有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就能比较出面积的大小了。后来为了测量和计算的方便,又对测量标准的大小进行规定:边长为一个长度单位,哎,你知道什么叫一个长度单位?根据这两条,我们创立了面积单位。 师生共答: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 师:有了这些面积单位,我们就可以测量各种平面的面积了。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课堂上,如果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现“矛盾”的机会(例如让学生比较两个长方体的大小),学生就会主动产生解决矛盾的心向(为什么划分的数量不同),主动探究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划分的小正方体的大小不同),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用统一的标准去度量就不会有这种麻烦)。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角色由操作步骤的被动“执行者”转化为主动“探究者”。因此,课堂上给予学生展现“矛盾”的机会,可以真正扩展学生主动探究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