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090705

【大单元整体教学】2.2《生物的变异》单元整体设计+课时课件+课时教案

日期:2025-04-12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5次 大小:1013128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单元,整体,课时,教学,生物的变异,设计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生物的变异》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与前一课在逻辑上是并列关系,为第三课指导学生发现遗传和变异的秘密做铺垫。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观察发现一家四口中子代和亲代、子代和子代在外形特征上的差异,引入对变异现象的研究。 第二部分,课前调查自己与家人的特征,课上交流各自的发现,然后从对人的分析类比推理到其他动物,发现动物子代与亲代、子代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变异现象。 第三部分,组织小组活动,学生将不同的米进行分类,并找出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品种,从而发现植物也存在变异现象,建构对生物变异现象普遍存在的认识,进而初步建立变异概念。 第四部分,认识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从而为下一课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做好认知准备 学习者分析 研究生物的变异现象,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话题。通过上一节课《生物的遗传》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生物的遗传现象,了解了什么是亲代和子代。但是学生对"变异"这个概念,知之甚少,缺乏对应的背景知识。本课教学中要重点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变异"这个概念。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六年级的学生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且能大胆质疑,通过不同视角提供研究思路,教师可以以此为出发点,高难度的探究性任务更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认识到生物体普遍存在变异现象,理解变异的概念。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和比较,归纳概括出人、动物、植物子代与亲代、子代不同个体之间的特征差异。 探究实践:初步了解并分类日常生活中动植物的变异类型。 态度责任:培养对生物变异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形成细致观察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和比较人、动物、植物子代与亲代、子代不同个体之间的不同特征。 难点:归纳概括生物体普遍存在变异现象,了解变异的概念。 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量表评价任务评价标准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观察差异能够通过观察找出亲子代的外形差异,并能进行细节描述。能基本能不能分析动物是否存在变异现象能够分析出动物亲子代之间存在的变异现象。能基本能不能发现植物存在变异现象能够分析出植物亲子代之间存在的变异现象。能基本能不能认识和辨别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能分析出可遗传与不可遗传变异的区别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情境导入教师活动1 教师提问: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物普遍存在遗传现象,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很多地方和爸爸妈妈很像,那么同学们又为什么我们很多地方和爸爸妈妈不一样的地方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走进《生物的变异》。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教材。学生活动1 学生做出自己的猜想。 预设:因为存在变异现象。 学生快速浏览教材内容。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遗传之外的差异原因,引入《生物的变异》课题,并要求学生快速浏览教材以形成初步认知。环节二:观察差异教师活动2 课件出示图片和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你能找出孪生姐妹之间以及她们和父母之间在外形特征上有哪些不同吗 师生小结:即使是双胞胎也存在不同之处。 拿出上节课我们做的形态特征调查表,思考一下,你和你的父母的哪一个更像呢?有哪些差异? 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补充,我们在血型、性格、生活习惯等方面也存在差异,通过以上观察和调查,我们发现: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学生活动2 学生观察图片并进行小组交流讨论。 学生自由回答,预设:他们在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