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霖铃》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熟读成诵,品味意象,体会情感 二、鉴赏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一、熟读成诵,品味意象,体会情感 二、鉴赏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出示幻灯片1)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在《别赋》中一语道出了千古文人的永恒伤处,那么我们学过哪些写离别的诗歌呢?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离别的经典之作,《雨霖铃》,作者是柳永。(板书:雨霖铃 柳永)(导入1分钟)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 1,熟读成诵,品味情感,体会情感; 2,鉴赏诗歌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出示学习目标,幻灯2)(1分钟) 二、诵读 感知(8分钟) 我们已经在导学案中介绍了柳永不被朝廷重用,一身才华只能用在勾栏瓦肆、烟花柳巷,倒是与一帮歌女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后来为生活所迫,离开都城开封,与自己心爱的女子离别时,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读的时候注意以下几个要求(出示诵读要求,幻灯3):读准字音,理清词意;读准句读;初步体会感情。 正字音:凝噎( )暮霭( ) 那( )堪(出示幻灯4) 纠正完字音,让我们齐读一下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两个问题,1、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能不能用一两个词概括一下。(出示幻灯片5) 明确:上片:离别时的场景 离别后的想象 悲伤凄凉的感情基调 (板书) 我们明确了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悲伤凄凉的,那读的时候语速应该(缓慢),语调应该(低沉),好,大家自由诵读,注意语速要缓慢,语调要低沉。 三、品读 探究(20分钟) (一)上片 大家读完了,我们找一个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词的上片好不好?大家仔细听,边听边画找一找, 1、作者描写了哪些意象呢?(出示幻灯片6) 明确: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泪眼、烟波、暮霭、楚天 2、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凄凉、沉寂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礼记·月令》中云,孟秋之月,寒蝉鸣。点名时序。蝉声凄切,更添悲伤。 对长亭晚:点名地点,具体时间,傍晚时分 骤雨初歇:骤雨初停, 在一个初秋的傍晚,刚刚下过一场秋雨,寒意袭来,随之而来的还有凄切的蝉鸣。长亭外,古道边,离别在即,分外凄楚。诗人所见所闻无不凄凉,看似平铺直叙的景物描写却处处透露着诗人内心的离愁别绪。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景交融,(板书“情景交融”)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作者在上阕中写了亲眼所见的寒蝉、长亭、骤雨。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意象,都是作者眼前所见么?哪些不是? 不是,烟波、暮霭、楚天 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念 什么意思? 想到的意思 也就是说是想象的虚景。这样写景有实有虚,(板书“虚实结合”)一想着所到之处,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寥廓,却难有知音,心中何其伤悲。与眼见实景相称,更添作者愁思。 4、实景也好、虚景也好,都为诗歌营造了一种凄凉悲伤的离别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上片还有一句特别感人的细节描写,大家找到了吗?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我们来分析一下, 1),一个“竟”字,突出强调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2),把“执手”换成“牵手”“握手”可以么?为什么? 学生讨论一分钟,回答. 此时无声胜有声,说是“无语”,实际上是千言万语。此时柳永和恋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悲痛地说不出话来。请大家运用联想、想象,以“我”为主体来描绘一下这段心理。(幻灯7:) 3分钟写作,2分钟交流,然后推荐,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